[发明专利]狭窄空腔部位冲击加载修复工具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28741.8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4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邹广平;彭溢润;孙祥羲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P6/00 | 分类号: | B23P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狭窄 空腔 部位 冲击 加载 修复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修复工具,具体地说是金属网和金属薄壁的修复工具。
背景技术
在工程实际中,经常会遇到金属网状物或者是金属薄壁因受外力作用产生弯曲损坏,失去了原本的作用,需做一定的修复处理;或者是金属器皿内表面因外部影响或者是本身制作工艺的缺陷出现了点状或块状突起,需做一定的打磨或敲击处理。这些问题看似轻微,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往往会给生产工作带来极大地损害。
在以往的生产实际中,施工人员通常都使用人力,利用钳子,手锤等随处可见的工具进行加工修复工作。此种方法简洁有效,但是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较高。也就是说,如果遇到类似于狭窄空腔的坏境时,钳子和手锤无法准确的接触到受损器件,施工人员也因为手部尺寸的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修复整理工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装置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狭窄空腔部位的修复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办法,利用杆状设计,使得修复装置可以直接接触到受损器件,让施工人员可以更好的进行加载修复工作,加固角钩和冲击加载板的不同修复头设计使得本发明装置的修复对象更广,给进行器件内部修复工作的施工人员带来了极大地便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直接接触到受损器件从而进行修复工作的狭窄空腔部位冲击加载修复工具。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狭窄空腔部位冲击加载修复工具,其特征是:包括杆件主体、加固角钩,杆件主体的上端部设置有撞块上挡板,杆件主体的中部设置有撞块下挡板,在杆件主体上位于撞块上挡板和撞块下挡板之间套有冲击撞块,冲击撞块可在撞块上挡板和撞块下挡板之间滑动,杆件主体的下端部设置有外螺纹,加固角钩上端设置内衔接螺纹,加固角钩的下端为钩子,加固角钩通过内衔接螺纹与杆件主体的外螺纹相配合安装在杆件主体下端。
本发明狭窄空腔部位冲击加载修复工具,其特征是:包括杆件主体、冲击板连接器、冲击板,杆件主体的上端部设置有撞块上挡板,杆件主体的中部设置有撞块下挡板,在杆件主体上位于撞块上挡板和撞块下挡板之间套有冲击撞块,冲击撞块可在撞块上挡板和撞块下挡板之间滑动,杆件主体的下端部设置有外螺纹,冲击板连接器上设置内螺纹,冲击板连接器通过其自身的内螺纹与杆件主体的外螺纹相配合从而安装在杆件主体上,冲击板与冲击板连接器相连,冲击板的一端设置呈凸台形状的冲击加固器。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
1、所述的钩子包括内圆弧和外圆弧,外圆弧的直径大于内圆弧的直径。
2、冲击板通过转动轮与冲击板连接器相连,冲击板连接器可通过转动轮相对冲击板进行转动。
3、冲击板未设置冲击加固器的一端设置防滑器,防滑器呈齿状。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1)本发明装置能够在狭窄的腔体环境中进行修复作业,为了复杂工况下缺陷的修复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解决了传统修复工艺受到的空间大小的局限等问题。本发明装置操作简便、原理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
(2)本发明装置的设计很大程度上考虑了使用寿命问题,极大的提高了本发明的性价比,加固角钩和冲击加载板两种不同的修复方式也极大的提高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
(3)冲击撞块的设计将冲击和加载融为一体,使得施工人员在进行修复工作时简单方便。冲击板与上部连接部位的转动轮设计可以使得冲击板旋转的角度增大,足以应付工程实际中的各个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加固角钩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加固角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冲击板加载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冲击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角钩加载装置工作示意图a;
图6为角钩加载装置工作示意图b;
图7为角钩加载装置工作示意图c;
图8为冲击板加载装置工作示意图a;
图9为冲击板加载装置工作示意图b;
图10为冲击板加载装置工作示意图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87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