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1039.7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3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乔英娟;麻旭荣;郑晓光;白彦峰;何昌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7/18 | 分类号: | E01C7/18;C04B26/26;C04B24/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载 交通 寿命 沥青路面 | ||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由上至下的层面结构为上面层‑中面层‑高模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沥青稳定碎石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垫层‑路基,所述高模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由添加高模量添加剂的沥青混凝土构成,厚度不小于8cm。水泥稳定碎石的厚度不小于30cm,水泥剂量3.5%。路基经过加强处理,回弹模量不小于35MPa。本发明设计的路面结构具有强度高、承载力好、抗车辙、抗疲劳性能好等优点,显著提高重载道路的使用性能,并降低道路全寿命周期费用。本发明是一种能承载重载交通、抗车辙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适合于气候温暖地区使用的路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具体涉及到一种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中的车型在向大型、重载方面发展,而上海地区又属于软土地基基础,超重载的危害更大。
长寿命沥青路面作为一个设计理念,近年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世界各国沥青路面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美国、欧洲、加拿大甚至南非都在进行广泛研究。从路面结构发展趋势看,长寿命沥青路面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路面结构,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重载交通的道路中。
早期的车辙调查表明,沥青路面的车辙变形主要来自上面层,而当前出现以中、下面层为主的现象。沥青路面出现以中、下面层车辙比例增大的的原因很多,高温、重载、中面层和下面层材料性能设计存在不足等均有可能。轮载下10cm~15cm区域是高受力区域,也是各种损坏的发生区域,应选用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抗车辙性能的材料,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应用正是为了通过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模量来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
从世界各国高等级公路长寿命沥青路面的实践探索来看,以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组合式基层路面结构、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等为辅助。路面基层要求较高,一般用沥青稳定碎石作基层的上层,而且用沥青作结合料。沥青结构层的总厚度大于20cm。国内外对长寿命路面的使用性能调查表明,当沥青面层厚度大于18cm时,车辙速率会明显降低。对于厚沥青面层道路,车辙主要发生在沥青层表面,此时的车辙不表示道路的整体结构破坏,只需要在维修时对表面层进行铣刨重新铺筑即可。采用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相结合的办法作为长寿命沥青路面的基层,是一种较好的组合形式,即可以发挥柔性基层的抗疲劳性能,又可以利用半刚性基层的高强度和稳定性,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永久变形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重载交通长寿命沥青路面,其特征在于该长寿命沥青路面由上至下的层面结构为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上基层、下基层、垫层、路基,所述高模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由添加高模量添加剂的沥青混凝土构成,厚度不小于8cm。所述高模量添加剂由PE、丁苯橡胶、聚乙烯蜡、抗老化组分、增塑组分等组成,其中PE、丁苯橡胶、聚乙烯蜡、抗老化组分、增塑组分=100:10-30:15-30:2-6:5-15。
上基层与下基层之间设置一层乳化沥青透层,加强沥青层与水稳碎石之间的粘结,保持路面结构的连续性。
美国沥青路面协会定义,长寿命沥青路面是指设计使用年限达50年以上的沥青路面,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无结构性的修复和重建,仅需根据表面层损坏状况进行周期性的修复。
根据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念,路面面层顶部厚度15cm的范围为高受力区,应采用高质量高性能的沥青混合料。上面层采用SBS改性SMA-13,中面层采用SBS改性SMA-16,下面层采用添加高模量添加剂的HMAC-20,面层总厚度必须大于18cm。沥青碎石上基层采用30号沥青的ATB-25,厚度不小于15cm。水泥稳定碎石采用的水泥为42.5级水泥,剂量3.5%,厚度不小于30cm。为了减少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下面设置15cm的砂砾垫层。考虑软土地基的影响,应对路基进行一定加强处理,提高路基填料的强度,起到稳定、排水,进一步分散应力等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10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ZB、ZC类电动闸阀快速调试方法
- 下一篇:一种棉布的染色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