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地沟油进行污泥干化及焚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1277.8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9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国;张进锋;乐晨;卓瑞锋;伏培飞;李月中;周丽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F23G7/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贾海芬 |
地址: | 21312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地沟 进行 污泥 焚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地沟油进行污泥干化及焚烧方法,属于污泥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指的是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一般包括浓缩或调理、脱水、厌氧消化、好氧消化、石灰稳定、堆肥、干化和焚烧等。污泥处置指的是对处理后污泥的消纳过程,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应符合“安全环保、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因地制宜、稳妥可靠”的原则。目前,大部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污泥首先进入污泥贮存池,投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后,进入带式脱水机和离心机进行机械脱水,脱水后污泥含水率按质量百分比为80%左右。这种高含水的污泥处置一般包括土地利用、填埋和焚烧等。
土地利用时其限制因素为重金属污染,污泥中的重金属可能会通过土壤进入食物链,从而影响人体健康。污泥进入填埋场后,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和填埋气体,造成二次污染;况且随着渗滤液的渗出,污泥承载力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收集系统堵塞、影响填埋场的稳定性,且存在垃圾无法压实度等问题。目前,污泥焚烧是一种处置城市污泥比较彻底的方法,污泥中的可燃成分在高温下被完全燃烧,最终成为稳定的灰渣。并且焚烧法具有减容、减重率高,处理速度快,无害化彻底,余热可用于发电或供热等优点。
目前,传统的污泥焚烧主要工艺流程为:将经过浓缩、脱水处理后含水率80%左右的污泥运输至焚烧厂,经调理后由板框压滤机压滤至含水率为60%左右的污泥,然后通过盘式或桨叶式干燥机将污泥干化至含水率为30%左右,最后再进入焚烧炉焚烧,焚烧后的飞灰和残渣,经处理后外运卫生填埋或作它用,焚烧产生的烟气作为余热锅炉的热源。
但目前污泥的焚烧处理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由于是将含水80%的污泥脱水干燥至含水20-30%的污泥,故而需要脱水机及污泥干燥机,中间还需设置污泥料仓供进料使用,不仅工艺流程较为复杂,而且对设备的稳定性要求很很高。
(2)、由于进料污泥热值不高,不能自持燃烧,因此污泥焚烧时需添加辅助燃料进行助燃,这些燃料包括煤、柴油、天然气等,辅助燃料的加入使得污泥焚烧运营成本难以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地沟油进行污泥干化及焚烧方法,工艺处理成本低,实现污泥处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地沟油进行污泥干化及焚烧方法,其特征在于:
⑴、污泥干化:将存储在地沟油储罐内的地沟油加入到地沟油加热器内,通过导热介质对地沟油加热器内的地沟油进行加热,循环泵将加热后的地沟油输送到污泥干化槽内,并将污泥干化槽内的地沟油温度保持在100-150℃,湿污泥通过加料器加入到污泥干化槽内,与污泥干化槽内的地沟油充分混合并经传热和传质后,湿污泥在污泥干化槽内被干化至含水率为5-30%的含油污泥,污泥干化槽内的地沟油则溢流返回到地沟油加热器内,污泥干化槽内地沟油的重量是湿污泥加入量的三倍以上;
⑵、油泥分离、焚烧:抽取位于污泥干化槽下部的含油污泥,并送至油泥分离器内对含油污泥进行油泥分离,将分离出的地沟油抽至地沟油加热器内循环使用,将分离后的待烧污泥送至污泥焚烧炉内进行焚烧,污泥焚烧炉在焚烧污泥时所产生的高温烟气送至换热器内对导热介质进行加热,换热后的尾气经尾气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排放,焚烧产生的飞灰及炉渣被收集后集中处置;
⑶、蒸汽冷却分离:在湿污泥干化过程中,将蒸发出的油水混合蒸汽送至冷凝器内,经冷凝器冷却后送至油水分离器内,将分离出的地沟油送至地沟油储罐回用,经油水分离器分离出的热水作工艺水回用;经冷凝器分离出的不凝气则进入污泥焚烧炉内,与污泥焚烧炉的补充空气混合后被完全焚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12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