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压防松动探测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33041.8 | 申请日: | 2013-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9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吕东昌;金东明;韩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T7/00 | 分类号: | G01T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压 松动 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探测器,具体涉及一种在高振动冲击的恶劣环境下能够可靠工作的耐压防松动探测器。
背景技术
基于光电倍增管的闪烁探测器通常包括置于外壳内的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和分压模块,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通过光学耦合剂耦合在一起,以提高光传输效率。在石油测井等涉及较大冲击和振动的环境中,为了减小闪烁体、光电倍增管等元件在振动和冲击条件下的相对运动,防止探测器损坏,保证探测器的可靠性,需要对探测器进行减震设计。
探测器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因此,提高探测器耐振动耐冲击性能的减震措施主要涉及轴向减震和径向减震两方面。径向减震主要是为了防止光电倍增管和闪烁体发生弯曲或径向相对移动,轴向减震主要是为了保证光电倍增管和闪烁体之间的充分耦合。
常用的轴向减震如图1所示,探测器包括光电倍增管10、分压模块20和探测器外壳,探测器外壳包括侧筒30和端盖40,端盖40末端安装有减震弹簧,用于缓冲闪烁体传导过来的力。但是,这种结构中的光电倍增管10和侧筒30之间通过密封胶连接,当闪烁体传导给光电倍增管10的力过大时,由于端盖40直接作用于侧筒30,侧筒30容易发生松动,进而导致光电倍增管10与闪烁体之间不能充分耦合。
此外,中国专利CN03810983.2(专利名称:仪器封装和集成的辐射检测器)也记载了一种轴向减震方式,它是利用摩擦力约束光电倍增管和闪烁体的滑动,具体是在外壳内部且在光电倍增管和闪烁体的连接处安装挠性金属支承套筒,同时采用轴向弹簧,使得光电倍增管和闪烁体在强烈冲击条件下通过接触摩擦被约束在挠性套筒内,并且挠性金属套筒采用轴向共振频率高的材料,使滑动摩擦能产生高强度的阻尼,防止支承将感应的振动放大。但是,这种结构中,由于外壳内部增加了弹簧和各种垫片,导致外壳被分成了很多部件,在高振动冲击的条件下,几种机械配合在一起的外壳部件容易发生松动,而且产品组装繁琐,组装尺寸公差大,不同产品的一致性难保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轴向减震方式不能有效解决探测器外壳发生松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有技术构思的耐压防松动探测器。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耐压防松动探测器,包括外壳、光电倍增管和分压模块,所述外壳包括端盖和侧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光电倍增管和所述分压模块之间的固定元件,所述端盖包括延伸部分和支承部分,所述延伸部分位于所述分压模块和所述侧筒之间,并紧贴所述固定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元件的一端为与所述光电倍增管末端相匹配的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元件的形状为环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元件采用机械强度高的绝缘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元件采用耐高温且热膨胀系数小的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元件采用POM材料或PPS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的延伸部分与所述固定元件成直角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的支承部分的内部为喇叭状结构,其粗口端与所述端盖的延伸部分连接,其细口端位于所述侧筒的末端。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采用机械强度高的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采用不锈钢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的延伸部分与所述分压模块之间留有空隙。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采用半螺纹配以过盈配合的方式与所述侧筒连接,所述半螺纹是指所述端盖的外壁上加工有螺纹,而所述侧筒的内壁的对应位置上未加工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的螺纹孔处灌有密封胶。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胶为螺纹锁固胶。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的末端设有搭扣。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所述固定元件和所述光电倍增管之间直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的延伸部分和支承部分为一体式或各自独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耐压防松动探测器通过保持光电倍增管相对端盖的距离不变来避免外壳发生松动,不再依靠光电倍增管和/或闪烁体与外壳之间的接触摩擦或胶连接,不会出现光电倍增管和/或闪烁体与外壳产生轴向相对位移的情形。而且能很好地保证同心和公差,结构筒单,组装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探测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中外壳端盖与侧筒的装配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30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电致发光发光部的驱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吸塑包装盒扣件的弹簧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