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叶籽银杏稳定遗传表达的繁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35220.5 | 申请日: | 2013-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5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邢世岩;付兆军;刘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1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银杏 稳定 遗传 表达 繁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树木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关于叶籽银杏稳定遗传表达的繁殖方法技术工艺。
背景技术
银杏(Ginkgo biloba L.)是历史的遗产和活化石(Darwin)。1891年,Sharai在日本发现银杏有不正常的种子形成。1896年,日本的Fujii首次报道了银杏叶子上有畸形胚珠现象,1927年Makino首次把叶籽银杏定为一个变种:Ginkgobiloba var.epiphylla Mak。但Li Huilin(1961)认为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在欧洲和美洲均没有发现叶籽银杏的报道。在日本叶籽银杏称为‘Ohatsuki phenomena’,即‘Ohatsuki’,这一名称被美国育种学家Santamour等(1983)引用。叶籽银杏的重要性在于:(1)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叶生胚珠,所以被视为极佳的观赏品种;(2)由于其形态上的原始性,被视为研究银杏起源及系统发育的最佳试材;(3)叶生胚珠的形态发生和比较形态研究对银杏雌性生殖器官的本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4)由于叶籽银杏在叶生胚珠、叶色、叶裂、正常胚珠等方面具有多种变异,选择优良的雄株,开展叶籽银杏杂交育种及子代测定,这对银杏核用、叶用、观赏、材用品种选育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叶籽银杏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仅从形态学上对母树的简单观察和描述;(2)国内外均未见叶籽银杏的实生后代或由其嫁接、扦插、组培形成的无性系能出现类似母树的叶生胚珠和叶生种实;(3)叶籽银杏的遗传稳定性及后代叶生胚珠性状的表达存有异议。目前还未见通过嫁接使叶籽银杏稳定遗传表达的报道,本发明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提出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叶籽银杏资源稀缺,科研价值高,观赏价值大,但实生后代不能稳定遗传表达的情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叶籽银杏遗传稳定表达的繁殖方法的技术工艺,使叶籽银杏提早结果,在中幼龄树上稳定表达,以达到科学研究和观赏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1)接穗选取:于12月至次年2月或7–8月选取800a生叶籽银杏树上3a–5a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截制成长度10cm的接穗,每个接穗保留2–3个芽,蜡封后4℃冰箱内保存。砧木选取:选择5a–10a生生长健壮的实生苗为砧木,胸径要求3.0cm以上。
(2)嫁接时间:3月中旬至4月上旬或7月至8月份。
(3)插皮嫁接:
①削接穗,取接穗在芽的背面处0.5cm处下刀,削成3cm–4cm长的斜面。入刀处要陡,深达接穗的1/4–1/3,然后在斜面背面的尖端处削成0.3cm–0.5cm的短斜面,在短斜面两侧各轻削一刀,使呈楔形。然后在长削面两侧各轻轻削一刀,使形成层露出。
②削砧木,在砧木距地面1.0m–1.5m范围内,选择适宜嫁接的部位将砧木截断,削平切口在光滑的一面轻轻的横削一刀,再纵切一刀,深达木质部,然后将砧木刀缝两侧皮层轻轻撬开。
③插接穗,将接穗宽削面面朝向砧木木质部,慢慢插入接穗,待接穗斜面在剪口上呈半圆形为止,上部露白0.3cm。对于10a生的砧木,可以在不同方位嫁接2–4各接穗。接好后先把两层软纸在一侧用刀划至2/5处,包紧在嫁接部位,保温、保湿、防潮和防太阳直射,然后再用塑料条绑缚即可。为了提高成活率,绑缚时可以将塑料条避芽上绕,将接穗上剪口封闭,最后返下打结。
(4)嫁接后管理:嫁接后一般1个月左右成活,成活后要解除绑缚的塑料条,并在接穗的对侧固定长15cm,粗1cm左右的竹竿,以防风折。加强肥水管理,病虫防治,并及时抹除萌蘖。对嫁接后的苗木采用主干环剥、拉枝和刻芽等处理方式,确保叶籽银杏能够在嫁接后准确表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插皮嫁接的方法,结合主干环剥、拉枝和刻芽等嫁接后管理方式,克服了叶籽银杏不能遗传稳定表达的难题,这对于叶籽银杏的繁殖及发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用3a–5a生叶籽银杏枝条为接穗,5a–10a生银杏实生树为砧木,接后3a便有叶生种子发生,使叶籽银杏提早结实,表达株率达9.68%,平均叶生种实发生率为0.074%(与母树上叶生胚珠和种子表达具有相同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足量的试材,提高了银杏的观赏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52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