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藻类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6336.0 | 申请日: | 2013-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6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昌;张新福;林秋裕;刘兆罡;何国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逢甲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吴俊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藻类 培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藻类培养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整合二阶段培养过程使用反应器的藻类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化燃料日渐殆尽、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及全球气候诡谲多变等现象发生,人们已开始重视替代能源的开发,像是太阳能、风力、水力、生质能等,以减少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这些替代能源中,例如生质甲烷、生质氢能、生质柴油及生质乙醇等生质能,由于具备高燃烧效率及低污染等特性,因此广受人们青睐及期待。
目前,生质能的来源主要是由藻类生成而取得。根据藻类的生理特性,生成生质能时,藻类所处在的环境往往是不利于藻类进行细胞分裂及生长,因此为得到最多量的生质能,必须利用最大量生物数的藻类来生成生质能。为此,「二阶段培养过程」便应运而生。以生成生质柴油的微藻为例子。首先,必须在有光且充满碳源的环境下对微藻进行第一阶段培养来得到最大量生物数的微藻;接着,将前述得到之最大量生物数的微藻转移到无光或缺乏氮源的环境下对微藻进行第二阶段培养,来生成生质柴油。由此可知,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须将藻类从第一阶段培养使用的反应器转移到第二阶段培养使用的反应器,造成了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在空间及时间利用上的困扰。
因此,如何将二阶段培养过程使用的反应器整合在一起,来解决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在空间及时间利用上的困扰,是从事藻类培养相关领域的人士或业者,亟欲解决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颖的藻类培养装置。此培养装置整合了二阶段培养过程使用的反应器,从而克服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在空间及时间利用上的困扰。
于是,为实现前述及/或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藻类培养装置,包括以下组件:一培养单元以及一收集单元。培养单元具有一管体,管体内部有一供含藻类的培养液承纳的容置空间,且管体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容置空间的导出孔。收集单元配置于培养单元管体下表面的下方并连通管体的导出孔,用以当一部份的藻类沉降时,收集沉降部份的藻类。
相比于未沉降部份的藻类,沉降部份的藻类为个体较成熟且体积较大的藻群,因此培养单元管体下表面的下方配置有收集单元,且收集单元连通管体的导出孔,藉此可透过收集单元实时收集到沉降部份的藻类,也可直接于收集单元内对收集到的藻类进行后续培养。如此一来,克服了目前二阶段培养过程在空间及时间利用上的困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示意图,说明着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藻类培养装置。
图2至4为一系列示意图,说明图1所述藻类培养装置的使用过程。
【符号说明】
(1)培养单元
(11)管体
(12)进料口
(13)出料口
(14)容置空间
(15)导出孔
(16)管径转换单元
(2)收集单元
(3)阀手段
(A)培养液
(A1)藻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上述及/或其它目的、功效、特征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表示了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藻类培养装置,所述的藻类培养装置含有下列组件:一培养单元(1)、一收集单元(2)及一阀手段(3)。
如图1所示,培养单元(1)具有一管体(11)、一进料口(12)及一出料口(13)。管体(11)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14),且管体(11)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容置空间(14)的导出孔(15)。进料口(12)及出料口(13)分别配置于管体(11)的二相对端部,且进料口(12)及出料口(13)均连通管体(11)内部的容置空间(14)。
如图1所示,培养单元(1)还具有二管径转换单元(16),其中此些管径转换单元(16)中的一个设置于管体(11)及进料口(12)之间,且自连接管体(11)的一侧向连接进料口(12)的另侧渐缩;而另一个设置于管体(11)及出料口(13)之间,且自连接管体(11)的一侧向连接出料口(13)的另侧渐缩。
如图1所示,收集单元(2)配置于培养单元(1)的管体(11)下表面的下方,并连通管体(11)的导出孔(15)。
如图1所示,阀手段(3)是配置于培养单元(1)的导出孔(15)及收集单元(2)之间,用以打开或关闭导出孔(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逢甲大学,未经逢甲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63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灯具
- 下一篇:一种凸轮感应加热的复合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