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工位级进模具冲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38507.3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7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宁建华;海争平;毛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 代理人: | 刘熙 |
地址: | 41003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工位级进 模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具冲制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多工位级进模具冲制方法。
背景技术
多工位级进模是在单工序冲压模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工序集成模具,在同一套模具中可以完成冲裁、弯曲、成型、拉深等多种冲压工序。其具体工艺路线是:将复杂制件的内部型孔冲裁或外部不规则形状冲裁及成型进行分解,分解成简单的或便于冲制的几何形状,从而实现分步冲压。多工位级进模通常采用高速冲压设备,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能源和动力。
多工位级进模适用于冲压小尺寸、薄板料、形状复杂及批量较大的冲压件。对于特别复杂的大尺寸冲压件,由于模具尺寸过大、受冲压机床工作尺寸和工作参数限制,通常不采用多工位级进模进行冲制,如汽车大型覆盖件等。
对于一些中等尺寸的复杂产品,由于产品复杂,需要多步送进。多步送进增加了模具的总长度和制造难度;多步送进还会引起送料误差、牵引误差和定位误差,严重影响产品冲制精度;多步送进由于模具的总长度较长,需要大尺寸模板,增加了模具材料,同时增加了热处理等工艺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找适合采用中等尺寸、复杂产品的多工位级进模冲制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冲制中等尺寸复杂产品的多工位级进模具冲制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多工位级进模具冲制方法,它是将待冲制产品的带料需要去除的结构废料、工艺废料及各种成型(刚凸、折弯、拉深等)按冲压工艺划分成多个特征单元,以这些特征单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特征单元在送进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步距,以此为步距对带料送进实施多工位级进冲压,其它特征单元的加工则由设置在不同工艺位置的电控冲头控制冲压,只有当带料送进至某工艺位置时,与该工艺位置对应的电控冲头才实施冲压,这样,当以设定步距送进时,带料的各个特征单元逐渐被加工完毕,最后切断带料,完成冲制获得产品。
本发明采用上述多工位级进模具冲制方法,可实现对中等长度、非常复杂、采用现有多工位级进模具冲制时模具长度超过2米以上的产品进行模具加工。采用发明所设计的模具,模具总长度可控制在1米左右,不仅节约了模具材料,减少模具制造难度、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而且提高了材料送料的稳定性,减少了材料的双向牵引环节,提高了产品的制造精度。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加工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方法的多工位级进模具排样图。
图3是本发明的多工位级进模具排样图及其特征划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应用的冲压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以带料冲制产品为例来说明本发明方法。图1所示,该产品的结构特征分为中间部分的窄长槽e和外部轮廓部分的规则和不规则轮齿状f两类,虚线部分k为冲制时带料的搭边,采用现有常用冲制方法时,冲制带料的送进步距为L,L为产品的长度M加上搭边的长度N。在设计模具时,如图3所示,把窄长槽e分成两个特征,即特征a1和特征a2,对于规则和不规则轮齿状f,从模具加工工艺要求出发,依次划分为特征a3—特征a9等七个特征,其中特征a5为纵向搭边所引起需要切除的部分(即工艺废料),其余特征a3、a4、a6—a9为结构需要切除的部分(即结构废料)。在其它产品的冲制中还涉及各种成型,如刚凸、折弯、拉深等,将它们作为特征的原理与工艺废料和结构废料相同。
本发明应用的冲压设备装置简图如图4所示,包括上模1和下模9,根据图3所示的模具排样图所划分的特征a1—a9确定上、下模1、9上的的冲制位置T1—T9,并根据冲制位置T1—T9在上模1上设置与特征a1—a9对应的九个特征冲头A1—A9,其中特征冲头A1、A2及特征冲头A3、A4分别并列设置,同样,冲制位置T1、T2及冲制位置T3、T4也分别并列设置,特征冲头A1—A9在冲制位置T1—T9分别完成产品中特征a1—a9的冲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385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