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蛭苗孵化池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40575.3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5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袁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阿林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蛭 孵化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蛭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水蛭苗孵化池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发明专利CN101627747A,于是2010年1月20日公开了“水蛭孵化育苗方法”,包括选种、消毒、投种、交配产卵、茧卵整理、孵化房孵化、孵化出苗,该专利方法需要将茧卵移送到孵化房内孵化,然后又要将孵化出的水蛭苗移送到水蛭苗养殖池中,不仅工作量大、成本高,而且有可能在搬运过程中给水蛭茧卵和水蛭苗造成不良影响,降低水蛭的孵化率。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水蛭孵化育苗方法和设备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蛭苗孵化池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水蛭苗孵化池结构,包括设为矩形或方形结构的水蛭苗孵化池,所述水蛭苗孵化池内设有多个截面为梯形结构的水蛭苗孵化陇,多个孵化陇相互平行设置,每一个孵化陇的上表面都铺设有塑料薄膜。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水蛭苗孵化陇的高度设为80至100厘米,孵化陇上表面的宽度设为50至60厘米,孵化陇下底面的宽度设为120至150厘米。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相邻两个水蛭苗孵化陇之间的最小间距设为50至60厘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是在水蛭养殖池内建设水蛭苗孵化池,孵化池内建造多个水蛭苗孵化陇,孵化陇之间设为排水沟,通过排水沟适时进行注水和排水,孵出的水蛭苗直接在养殖池中生长。
本发明不需要采用传统方法将水蛭茧卵移送到孵化房内孵化,也不要将孵化出的水蛭苗移送到养殖池中。本发明不仅工作量减小、成本降低,而且避免了传统搬运过程中可能给水蛭茧卵和水蛭苗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水蛭的孵化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水蛭苗孵化池结构,包括设为矩形或方形结构的水蛭苗孵化池1,孵化池1内设有多个截面为梯形结构的水蛭苗孵化陇2,多个孵化陇2相互平行设置,每一个孵化陇2的上表面3都铺设有塑料薄膜。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蛭苗孵化陇2的高度设为80至100厘米,孵化陇2上表面3的宽度设为50至60厘米,孵化陇2下底面5的宽度设为120至150厘米。所述相邻两个水蛭苗孵化陇2之间的最小间距设为50至60厘米。
本发明相邻两个孵化陇2之间设为排水沟,通过向排水沟内适时注水和排水进行水蛭苗孵化管理,排水沟注水高度一般小于孵化陇2高度的一半,孵出的水蛭苗可以直接在养殖池中生长。本发明不需要采用传统方法将水蛭茧卵移送到孵化房内孵化,也不要将孵化出的水蛭苗移送到养殖池中,不仅工作量减小、成本降低,而且避免了传统搬运过程中可能给水蛭茧卵和水蛭苗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水蛭的孵化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阿林,未经袁阿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05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蛭人工养殖方法及人工养殖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水产养殖池用平行线型供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