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基站、用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41595.2 | 申请日: | 2013-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94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沈兴亚;刘仁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W52/14 | 分类号: | H04W52/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王玮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站 用户 设备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包括:主基站确定用户设备在主小区的配置最大发射功率PM,CMAX和在辅小区的配置最大发射功率PS,CMAX;主基站向与辅小区相对应的辅基站通知PS,CMAX;以及向所述用户设备通知PM,CMAX和PS,CMAX。还提供了一种相应的基站和用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上行功率控制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数十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大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并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更优质的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又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与发展的。为了达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所要求的性能,3GPP在其IMT-Advanced系统技术标准之一的LTE-Advanced系统演进技术中引入了多种新的技术,例如中继技术(Relay)、载波聚合技术(CA)、多点协作传输技术(CoMP)等等。其中微小区的引入是为了增强热点覆盖、减少网络盲区、改善网络边缘用户服务性能、提高网络系统容量。
在异构网中,主基站和辅基站的发射功率不同,而用户到两个基站间的路径损耗不同,因此从用户上行或下行吞吐量性能考虑,用户的最佳接入小区不同。在LTE中,用户会根据RSRP进行小区选择或小区重选,因此用户会接入其接收信号最强的小区。这意味着用户不能同时接入上下行最优的小区。此时的最佳方案应当是用户上下行分别接入其最优小区。
在3GPP TR 36.839中,用户的切换性能在异构网中较其在纯宏小区网络中差,尤其当微小区和宏小区同频部署时。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保障用户移动的鲁棒性并同时增强负载均衡,一种解决方案是微小区与宏小区同时提供切换相关的RRC信令。
在3GPP TR 36.839中提到,微小区场景下切换的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宏小区场景,而高频率的小区切换将会增加接入网和核心网的信令开销。在当前的LTE架构中,用户的控制平面承载和用户平面承载结束在同一个基站。当用户从一个微小区切换到另一个微小区时,用户的控制平面承载和用户平面承载就需要改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用户可同时接入到多个基站,譬如用户的控制平面承载一直连接至主基站,而用户平面承载可连接至微小区。
在Release-10和Release-11中,载波聚合可极大的提高用户的峰值速率。但是受限于延迟,载波聚合只能在同一个基站内完成。因此在异构网中,当前还不能使用跨基站的载波聚合,这意味着在异构网中用户相较于载波聚合场景下,峰值速率较低。此时如果用户能同时接入多个基站,则可以获得较高的峰值速率并优化小区负载。
同时接入宏小区和微小区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用户同时接入宏小区和微小区作为一种技术解决方案在Release-12被称作双接入(Dual connectivity)。双接入可定义为用户可同时接入工作在同频或异频的多个基站。在3GPP TR 36.932中,基站间是否是理想回程链路均是可能的工作场景。其中,基站间是理想回程链路可使用Release-10/11中的载波聚合(CA)、协作多点传输(CoMP)等相关技术。因此,在Release-12中,主要关注非理想回程链路的工作场景。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上行发射机功率控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即在以下两个需求方面取得平衡:一方面是为达到服务质量(QoS)所需要的足够的每比特发射能量,另一方面是最小化对系统其他用户的干扰以及最大化移动终端电池寿命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上行功率控制必须自适应无线传播信道特性,包括路径损耗、阴影效应和快衰落以及克服来自同一小区和相邻小区其他用户的干扰。
LTE的上行功率控制的主要过程为:
(1)用户设备(UE)接收到TPC(功率控制命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15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