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微生物转化制备9α-羟基-雄烯二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42583.1 | 申请日: | 2013-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1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保国;魏长龙;曾俊华;王珊;史吉平;姜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P33/06 | 分类号: | C12P33/06;C12R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高月红 |
地址: | 20121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微生物 转化 制备 羟基 雄烯二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9α-羟基-雄烯二酮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转化制备9α-羟基-雄烯二酮的方法。
背景技术
9α-羟基-雄烯二酮(9α-OH-AD)是一种抗动情甾体工业化生产中的关键中间产物,在甾体工业化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9α-羟基-雄烯二酮作为前体物可以合成氢化可的松、17α-OH黄体酮、依普利酮、β米松、地塞米松、可的松、氟美松、氟孕酮、氟氢松、特美肤、曲安西龙等多做种重要的甾体原料药,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制备9α-羟基-雄烯二酮的关键是在雄烯二酮第9位健上加一个羟基。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化学合成法,但是化学合成法不仅合成步骤多、收率低,而且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有毒化学试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3-甾酮-9α羟基化酶是甾体微生物代谢的一个关键酶,该酶在微生物中广泛存在,例如:红球菌属Rhodococc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节杆菌属Arthrobacte、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3-甾酮-9α羟基化酶负责在甾体的多元环的第九位上引入一个9α羟基。因此,利用具有9α羟基化酶活性的微生物转化雄烯二酮为9α-羟基-雄烯二酮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Mutafov及同事研究了具有9α羟基化酶活性的红球菌(Rhodococcus sp.)菌株转化雄烯二酮生成9α-羟基-雄烯二酮的能力,发现其转化率仅为25%左右【Process Biochemistry32(7),585-589(1997)】;Kieslich等研究了利用Corynespora cassicola菌转化雄烯二酮为9α-羟基-雄烯二酮的方法,虽然其转化率提高到80%左右,但是其底物投料浓度不到1%(参考美国专利4237220A);Marsheck等对Nocardia canicruria转化雄烯二酮为9α-羟基-雄烯二酮也进行了报道,其转化效率可达90%左右,但是其投料浓度也非常低,不到1%(参考美国专利4397947A)。
综上所述,利用微生物法转化雄烯二酮为9α-羟基-雄烯二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底物投料浓度低、生物转化效率低、产物总收率小、生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开发一种简单高效、经济实用的9α-羟基-雄烯二酮的制备方法是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微生物转化制备9α-羟基-雄烯二酮的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投料浓度低、转化时间长、生产成本高等缺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利用微生物转化制备9α-羟基-雄烯二酮的方法,包括步骤:
1)一级种子培养
将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作为生产菌种,并接种于含碳源和氮源的种子培养基中,在150~350rpm转速下,26~35℃培养12~30h,得适于接种的种子;
2)二级发酵培养
将步骤1)所得种子接种于转化培养基中,在150~350rpm转速下,26~35℃培养12~30h,得发酵液;
3)底物雄烯二酮转化
在步骤2)所得的发酵液中投入雄烯二酮溶液,继续在150~350rpm转速下,26~35℃培养48~96h,得到转化液,并检测转化液中的9α-羟基-雄烯二酮含量;
4)分离和提取步骤3)所得的转化液中的9α-羟基-雄烯二酮。
所述步骤1)中,红平红球菌为红平红球菌ATCC14887;含碳源和氮源的种子培养基中,碳源选自葡萄糖、麦芽糖、甘油、可溶性淀粉或它们的组合,碳源的含量为0.5g/100mL~3g/100mL;氮源选自酵母膏、蛋白胨、玉米浆、大豆粉、蚕蛹粉或它们的组合,氮源的含量为1g/100mL~6g/100mL;种子培养基的pH优选范围为pH7.0~7.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25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