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进制本原 BCH 码盲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43717.1 | 申请日: | 2013-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1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马丕明;王丹;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M13/15 | 分类号: | H03M13/15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许德山 |
地址: | 250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进制 本原 bch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进制本原BCH码的盲识别方法,属于信道编码盲识别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差错编码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传输变得更加可靠,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系统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合作通信中,为保证传输数据的可靠性,编码参数会随信道的改变而变化。如果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识别出编码的参数,那么通信系统将更加灵活。在非合作通信中,接收方需要根据截获的数据识别编码参数,从而获得信息。因此编码参数盲识别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BCH码是一种纠错性能较为理想的纠错码,可以纠正多个随机差错,并且编码简单,应用比较广泛。目前BCH码的识别方法有三种:
一、根据码字公因式特性循环识别码长和起点,最后识别生成多项式,这种算法对于码长较长的BCH码效果很差,且需要对码长和起点进行循环,计算量较大;(见“BCH码生成多项式快速识别方法”,作者:吕喜在,黄芝平,苏绍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2月,第28卷第6期)
二、根据码字计算码根的分布,进而识别码长、起点和生成多项式,该算法需要对码长和起点进行遍历,计算量较大。(见“基于码根信息差熵和码根统计的BCH码识别方法”,作者:杨晓静,闻年成,【探测与控制学报】,2010年6月,第32卷第3期)
三、基于BCH译码的BCH参数盲识别方法,该方法需要对码长、起点、本原多项式、最小生成多项式进行循环,计算量较大,当码长较大或纠错能力较大时,耗时过长。(见专利申请号:201210337369.2,专利名:“一种基于BCH译码的BCH参数盲识别方法”,发明人:周攀,熊波,李多烨,廖红舒,甘露)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二进制本原BCH码盲识别方法,以提供一种容误码、计算量小、正确率高、适用性广泛的BCH码编码参数盲识别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二进制本原BCH码盲识别方法,包括码长识别、起点识别、生成多项式识别和本原多项式识别,其具体步骤如下:
〈1〉码长识别
1)初始化参数,可能的起点:shiftg=-1,取值范围为[-1∞],shiftg的类型gchoice=-1,取值范围为{-1,1},识别的码长:ng=-1,取值范围为[-1∞],从本原多项式文件中读入本原多项式表,接收到的码字序列为R,长度为Rlength;
2)用线性矩阵分析法识别码长是否小于等于15,定义q为3~50内的循环变量,将接收到的数据按行写入50×q的矩阵M中,如果M的秩不等于q,则保留q,计算保留数即q在3~50的循环中保留的满足上述条件的q的最大公因式作为识别的码长ng,如果没有保留数,则没有识别出码长;
3)判断ng是否满足下列两个条件:ng+1是2的整数幂;ng>0,如果ng不满足这两个条件,则进入步骤4),如果ng满足这两个条件,则识别到的码长就是ng,码长识别过程结束;
4)若ng+1不是2的整数幂并且ng≤0,码长识别如下:
(a)定义阶数m=5,偏移量shift=0,数据序列指针R0=R;
(b)设码长n=2m-1,R=R0+shift,使用比特相关性算法判断R中数据的码长是否是n:
i.定义矩阵XN×n,矩阵函数为XN×n,将接受到的码字序列R的前N*n比特按行写入矩阵XN×n,然后将矩阵XN×n转置得到Xtn×N,Xtn×N的列数集合为N={0,1,…,n-1},Xtn×N中信息集的列数集合为I1×n,Xtn×N冗余列数集合为J1×(N-n),计算得到的码字个数num=0,码重分布向量为W1×(N+1),将其初始化为全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37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苹果栽培方法
- 下一篇:植物栽培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