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覆铜板用低电容率环氧树脂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47674.4 | 申请日: | 2013-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7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生益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L63/02;C08L83/00;C08G59/56;B32B15/092;B32B2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20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板 电容 环氧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覆铜板用低电容率环氧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的低介电常数覆铜板一般都采用聚四氟乙烯树脂、氰酸酯树脂、聚苯醚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来制作,他们虽有优秀的介电性能,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缺点。聚四氟乙烯树脂熔融粘度大(1010Pa.s/380℃),聚四氟乙烯基覆铜板需要在380--400℃的高温下压制成型,工艺复杂。聚苯醚树脂基覆铜板在制作过程中要用到甲苯,污染环境,同样存在熔融粘度大的问题。氰酸酯基覆铜板的成本太高。聚酰亚胺树脂基覆铜板成本高,工艺复杂。而一般环氧树脂是用双氰胺或线形酚醛作固化剂,固化产物的介电常数在4.0左右,用其制作的覆铜板其介电常数都在4.3~4.8之间,达不到低介电常数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覆铜板通用的环氧树脂基础上加入羟基扑捉剂,可以将环氧树脂固化物中的极性基团仲羟基转化为非极性基团,并增加了环氧树脂固化物的交联密度,使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极性大大减小。且引入硅炭键结构,可提高体系的耐热性和介电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覆铜板用低电容率环氧树脂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为:
1)准备原料:
环氧树脂70--100份,环氧树脂为双酚A环氧树脂、诺夫拉克环氧树脂、溴化双酚A环氧树脂或它们的组合物;
羟基扑捉剂20--40份,羟基扑捉剂为活性有机硅树脂;
固化剂1--2份,固化剂为双氰胺;
促进剂0.1-1份,促进剂为咪唑类;
溶剂50—70份,溶剂为丙酮、丁酮、二甲基甲酰胺或它们的组合物;
2)溶解:将环氧树脂用溶剂在室温下搅拌溶解1-2小时,将固化剂用10—20份二甲基甲酰胺溶解,促进剂用2—5份丁酮溶解,将羟基扑捉剂和溶解好的固化剂、促进剂加入环氧树脂溶液中,搅拌均匀,熟化8小时后即可,所述份数为质量份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用该树脂浸渍E玻璃布或玻璃无纺布,经150℃—170℃干燥,160℃--190℃固化30--60分钟,可得介电常数3.4---3.9的覆铜板。
此固化体系的介电常数在3.2~3.5 左右,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高的柔韧强度。本发明合成的树脂其固化物的介电常数可达到3.2—3.5,用其制造的覆铜板介电常数可达到3.6---3.8,其成本低,工艺简单,性能优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覆铜板用低电容率环氧树脂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为:
1)准备原料:
环氧树脂100份,80份双酚A环氧树脂(E-20)和20份双酚A环氧树脂(E-51)的组合物;
羟基扑捉剂30份,羟基扑捉剂为活性有机硅树脂;
固化剂1.2份,固化剂为双氰胺;
促进剂0.1份,促进剂为2-乙基-4-甲基咪唑;
溶剂60份,溶剂为20份二甲基甲酰胺和40份丁酮的组合物;
2)溶解:将环氧树脂用溶剂在室温下搅拌溶解1小时,将固化剂用10份二甲基甲酰胺溶解,促进剂用2份丁酮溶解,将羟基扑捉剂和溶解好的固化剂、促进剂加入环氧树脂溶液中,搅拌均匀,熟化8小时后即可,所述份数为质量份数。
实施例2
一种覆铜板用低电容率环氧树脂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为:
1)准备原料:
环氧树脂70--100份,环氧树脂为60份双酚A环氧树脂(E-20)和40份诺夫拉克环氧树脂(CYD-702)的组合物;
羟基扑捉剂40份,羟基扑捉剂为活性有机硅树脂;
固化剂1.0份,固化剂为双氰胺;
促进剂0.15份,促进剂为2-乙基-4-甲基咪唑;
溶剂60份,溶剂为20份二甲基甲酰胺(DMF)和40份丁酮的组合物;
2)溶解:将环氧树脂用溶剂在室温下搅拌溶解2小时,将固化剂用20份二甲基甲酰胺溶解,促进剂用5份丁酮溶解,将羟基扑捉剂和溶解好的固化剂、促进剂加入环氧树脂溶液中,搅拌均匀,熟化8小时后即可,所述份数为质量份数。
将该树脂经160℃,1小时固化后,其固化物的介电常数可达到3.25,用其制造的覆铜板介电常数可达到3.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生益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陕西生益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76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自组织网络中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