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堵孔盖及车辆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49726.1 | 申请日: | 2013-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5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高君杰;丁祎;胡斯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4 | 分类号: | B62D2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堵孔盖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零件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堵孔盖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焊接、涂装和总装工艺的需求,会在车身钣金上开一些孔,以满足生产的需求。但是这些钣金上的孔在汽车使用过程中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要在某一个适当的生产阶段完全封堵上,目前很多厂商使用膜式堵孔贴或者卡扣堵孔盖。
膜贴在车身上容易老化、脱落造成车辆密封性能以及NVH性能下降;如使用常规卡扣堵孔盖,由于车身的很多工艺孔大小规格不一致会提高很多制造成本,某些孔在特定条件下也需要重新使用,可能也会需要去掉膜式堵孔贴或者卡扣堵孔盖,常见的卡扣式堵盖扣上之后难以取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堵孔盖及车辆,简单实用、不易脱落且方便拆卸。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堵孔盖,用于封堵车身钣金上的开孔,包括:
覆盖部,用于与所述开孔周边的钣金紧密接触,以覆盖所述开孔;
插入部,设置在所述覆盖部中部的筒状结构,用于插入所述开孔;
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外壁,用于以过硬配合的方式与所述开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插入部由所述覆盖部一侧的中部向外延伸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为设置在所述插入部外壁的多个条形凸起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覆盖部、所述插入部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且所述覆盖 部、所述插入部与所述连接部采用PVC材料制作。
进一步的,所述插入部的内壁上、与至少一个所述条形凸起结构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凸起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条形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所述覆盖部合围形成一半封闭的盒体结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插入部上的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覆盖部上位于所述插入部外围的边缘区域设有凹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为粘性热熔胶圈,所述密封圈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所述第一状态为覆盖部未与所述开孔周边的钣金紧密接触时,所述密封圈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状态为在覆盖部与所述开孔周边的钣金紧密接触时,所述密封圈热塑性形变,使得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呈扁平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封堵车身钣金上的开孔,安装简单,不易脱落,且拆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堵孔盖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发明堵孔盖俯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堵孔盖A-A向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发明堵孔盖分解示意图;
图5表示本发明堵孔盖实用状态示意图;
图6表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堵孔盖,用于封堵车身钣金上的开孔,包括:
覆盖部1,用于与所述开孔周边的钣金紧密接触,以覆盖所述开孔;
插入部2,设置在所述覆盖部1中部的筒状结构,用于插入所述开孔;
连接部3,设置在所述插入部2的外壁,用于以过硬配合的方式与所述开孔连接。
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封堵车身钣金上的开孔,安装简单,不易脱落,且拆卸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2由所述覆盖部1一侧的中部向外延伸形成。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所述连接部3与车身钣金上的开孔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所述连接部3为一弹性连接件。
所述连接部3为设置在所述插入部2外壁的多个条形凸起结构。
为了实现堵孔盖与车身钣金上的开孔的连接稳定性,所述条形凸起结构靠近所述覆盖部1的一端可以与所述覆盖部1之间具有一定的缝隙,所述连接部3也可以为倒钩结构。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堵孔盖从车身钣金的开孔上取下,所述连接部3为一端与所述覆盖部1接触的条形凸起结构,仅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使得堵孔盖封堵在车身钣金的开孔上。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堵孔盖的安装,所述覆盖部1、所述插入部2与所述连接部3一体成型,且所述覆盖部1、所述插入部2与所述连接部3采用PVC材料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497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