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高密度面料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50504.1 | 申请日: | 2013-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2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陈虹妃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鑫汉纺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D03D13/00;D02G3/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刘述生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高密度 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料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高密度面料。
背景技术
一些箱包、夹克、羽绒服的内里使用的都是高密度面料,主要特点是丝滑、易打理,而且为了增加耐磨和保暖性,高密度面料使用的原料大多为纯涤纶纤维,纯涤纶纤维强度和耐磨性较好,由它纺织的面料不但牢度比其它纤维高出3~4倍,而且不易变形,涤纶的耐热性也是较强的,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在正常温度下,都不会与弱酸、弱碱、氧化剂发生作用。
虽然涤纶纤维制成的内里爽滑耐磨、保暖性好,但透气性差,穿着身上闷气,而且容易产生静电,舒适感欠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高密度面料,具有丝滑柔软,舒适透气以及耐磨防静电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高密度面料,包括:涤纶纤维和蚕丝纤维,所述的新型高密度面料由上述两种纤维混纺成纱线后织成,所述的涤纶纤维在新型高密度面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70%~90%,所述的蚕丝纤维在新型高密度面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所述的新型高密度面料的纱线纤度为40D~100D。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涤纶纤维在新型高密度面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90%。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蚕丝纤维在新型高密度面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10%。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新型高密度面料的经线密度为80根/cm~150根/cm。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新型高密度面料的纬线密度为100根/cm~160根/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指出的一种新型高密度面料,由涤纶纤维和蚕丝纤维混纺后织成,具有丝滑透气、耐磨性好、强度高的特点,制成箱包或者外套的内里衬布,防静电,性价比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新型高密度面料,包括:涤纶纤维和蚕丝纤维,所述的新型高密度面料由上述两种纤维混纺成纱线后织成,所述的涤纶纤维在新型高密度面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70%~90%,所述的蚕丝纤维在新型高密度面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所述的新型高密度面料的纱线纤度为40D~100D。
进一步的,所述的涤纶纤维在新型高密度面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90%。
进一步的,所述的蚕丝纤维在新型高密度面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10%。
进一步的,所述新型高密度面料的经线密度为80根/cm~150根/cm。
进一步的,所述新型高密度面料的纬线密度为100根/cm~160根/cm。
本发明一种新型高密度面料,主要原料为涤纶纤维,涤纶纤维强度和耐磨性较好,由它纺织的面料不但牢度比其它合成纤维高,而且不易变形,涤纶的耐热性也是较强的,而且表面光滑,视觉效果好,但是纯涤纶纤维高密度面料使用时容易与物体摩擦产生静电,而且透气性不好,作为衣物内里穿戴的时候感觉比较闷热。所以本发明创新性地添加了部分蚕丝纤维,蚕丝纤维的吸湿性是纯棉的1.5倍,蚕丝面料透气保暖,丝滑亮丽,由于桑蚕丝中含有对人体极具营养价值的18种氨基酸,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本发明指出的一种新型高密度面料,具有吸湿透气、柔软丝滑、牢固耐磨的特点,作为内里衬布使用时,防静电,安全保健,性价比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鑫汉纺纺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鑫汉纺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05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