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超细丝面料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51877.0 | 申请日: | 201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8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虹妃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鑫汉纺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4382 | 分类号: | D04H1/4382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刘述生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细丝 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超细丝面料。
背景技术
超细丝纤维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纤维,由于纤度极细,大大降低了丝的刚度,织成面料手感极为柔软,纤维较细增加了丝的层状结构,增大比表面积和毛细效应,使纤维内部反射光在表面分布更细腻,使之具有真丝般的高雅光泽,并有良好的吸湿散湿性。
蚕丝被是人们比较喜爱的一种被子,重量轻、贴身、保暖是它的优点,而且蚕丝内含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防风、除湿、安神、滋养及平衡人体肌肤的功效。但是蚕丝被使用久了会减少蓬松度,而且纯蚕丝被褥的价格不菲,没有大范围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超细丝面料,柔软吸湿,制成被褥冬暖夏凉,抗菌保健,性价比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超细丝面料,包括:棉涤复合超细纤维、竹纤维和蚕丝纤维,所述的新型超细丝面料是由上述3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制成的无纺布,所述的棉涤复合超细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45%~50%,所述的竹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20%~25%,所述的蚕丝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25%~30%。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棉涤复合超细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45%。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竹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25%。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蚕丝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指出的一种新型超细丝面料,采用3种纤维混合后制成无纺布,具有吸湿柔软,保健护肤,抗菌抑臭的功效,制成被褥冬暖夏凉,性价比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新型超细丝面料,包括:棉涤复合超细纤维、竹纤维和蚕丝纤维,所述的新型超细丝面料是由上述3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制成的无纺布,所述的棉涤复合超细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45%~50%,所述的竹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20%~25%,所述的蚕丝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25%~30%。
进一步的,所述的棉涤复合超细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45%。
进一步的,所述的竹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25%。
进一步的,所述的蚕丝纤维在新型超细丝面料中所占的比例为30%。
本发明一种新型超细丝面料由多种优质纤维混合制成,其中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同时又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线功能;蚕丝滑爽、透气、轻柔、吸湿、不剌痒及抗静电等特点使其成为制作贴身衣物的上乘面料,古代就有著名的丝绸之路把我国的丝绸运到西方国家,蚕丝的主要成分为纯天然动物蛋白纤维,其构造和人类的皮肤是最相近的,有87%是一模一样的,内含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防风、除湿、安神、滋养及平衡人体肌肤的功效;而棉涤复合超细纤维制成的面料舒适、保暖、透气,有较好的悬垂性和丰满度,在疏水和防污性方面也有明显提高,利用比表面积大及松软特点可以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使之更多地吸收阳光热能或更快散失体温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指出的一种新型超细丝面料,吸湿透气,柔软贴身,保健抑菌,制成的被褥冬暖夏凉,性价比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鑫汉纺纺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鑫汉纺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18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回收装置
- 下一篇:2-甲基-3丁烯腈的异构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