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儿童滴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2284.6 | 申请日: | 201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05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王剑锋;胡以文;杨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伏尔特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儿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儿童滴芯。
背景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重力输液式(GB8368-2005)中对滴斗与滴管部分做了如下要求:滴斗应可以连续观察液滴。液体应经过一插入滴斗的滴管进入滴斗。滴管的端部至滴斗出口的距离应不小于40mm,或滴管和药液过滤器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0mm。滴斗壁与滴管终端的距离应不小于5mm。在(23±2)℃、流速为(50±10)滴/min的条件下,滴管滴出20或60滴蒸馏水应为(1±0.1)ml{(1±0.1)g}。20滴的适用于成年人,60滴的适用于儿童。目前,滴斗由滴瓶和滴芯组成,由于儿童用滴斗滴速要求比较严格,故儿童用滴芯由进液口(1)、滴斗盖(2)、出液口(3)、连接件(4)、钢性滴管(5)组成,如图1所示。滴斗盖与连接件的连接、连接件与钢性滴管的连接都是在生产车间采用人工方式粘接在一起。此种结构的儿童用滴芯结构复杂,制造工艺繁多,滴斗盖与连接件、连接件与钢性滴管的粘接风险高。此种结构的儿童用滴芯,在输液器排气的阶段,由于输液流速最高、压力大,会导致输进人体内的药液中气泡增多。
基于以上需求,希望提供一种儿童滴芯,既能够保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又没有繁多的工艺,避免了儿童滴芯自身制作时产生的粘胶次数,即避免了此处粘胶可能导致的外来污染源,亦可减少输液排气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发明内容
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希望提供一种儿童滴芯,既能够保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又没有繁多的工艺,避免了儿童滴芯自身制作时产生的粘胶次数,即避免了此处粘胶可能导致的外来污染源,亦可减少输液排气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本发明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儿童滴芯由进液口(1)、滴斗盖(2)、出液口(3)、滴管(4)组成。儿童滴芯由注塑机一次性注塑而成。儿童滴芯的液体通道是一个圆柱腔,液体通道终端呈圆锥形,此设计的目的在于方便定位,防止模具相撞。出液口分布在液体通道下部的侧面设计,出液口个数为两个或多个,所有出液口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出液口的总面积范围:0.28mm2-6mm2,出液口顶部设计一定坡度,以防止模具相撞,出液口最下端设计有滴管,滴管中心与液体通道处于同一纵轴线上,方便液滴成滴滴下。药液由进液口进入,从出液口流出,最后由滴管成滴滴下,有效减少了输液器在最开始排气的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产品外观漂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序简便,安全卫生,减少了人为污染,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了人力、物力,避免了滴芯部位粘胶所带来的风险,亦减少了输液排气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附图说明
图1是儿童用滴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儿童滴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液口,2::滴斗盖,3:出液口,4:滴管。
图3是儿童滴芯的剖视图。图中,1:进液口,2::滴斗盖,3:出液口,4: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儿童滴芯由进液口(1)、滴斗盖(2)、出液口(3)、滴管(4)组成。儿童滴芯由注塑机一次性注塑而成。儿童滴芯的液体通道是一个圆柱腔,液体通道终端呈圆锥形,此设计的目的在于方便定位,防止模具相撞。
出液口分布在液体通道下部的侧面,最大量减少了药液不能被输注人体而存于输液器的量,出液口个数为两个或多个,所有出液口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出液口的总面积范围:0.28mm2-6mm2,出液口顶部有一定坡度的,以防止模具相撞。
出液口最下端设计有滴管,滴管中心与液体通道处于同一纵轴线上,滴管最适宜设计成圆柱形或其他正多边形,长度范围:1-5mm,直径范围:0.5mm-1.5mm。滴管体积过大影响使用效果,滴管面积过小会增加产品制作难度且极易被其他部件损坏。如图3所示,药液由进液口进入,从出液口流出,最后由滴管成滴滴下,有效减少了输液器在最开始排气的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伏尔特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伏尔特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22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