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量成形装置及利用这种增量成形装置进行增量成形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54306.2 | 申请日: | 201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0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孙宝龙;王永军;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37/16 | 分类号: | B21D37/16;B21D22/20;B21C23/06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量 成形 装置 利用 这种 进行 方法 | ||
1.一种增量成形装置,包括压板(5)、夹持框(6)和电源(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业机器手(1)、C形框(2)、加热成形头(3)、挤压工具头(4)、底座(7)和压缩弹簧(9);所述的夹持框(6)由四个矩形块固连而成,左右两个矩形块尺寸相同,上下两个矩形块尺寸相同,夹持框(6)上方的矩形块上有方槽,夹持框(6)下方的矩形块上有用来安装螺栓的圆孔。所述的压板(5)是长方形板,大小与夹持框(6)上方的矩形块尺寸相同,且有与夹持框(6)上方矩形块上的方槽大小相同的方槽;夹持框(6)与压板(5)配合用于夹持板料;所述的电源(8)是高频脉冲开关电源;工业机器手(1)和C形框(2)分别固定在底座(7)的两端,夹持框(6)位于C形框(2)的开口处,螺栓穿过夹持框(6)下方矩形块上的圆孔将夹持框(6)固定在底座(7)上;加热成形头(3)安装在工业机器手(1)的夹持端,加热成形头(3)的控制系统与电源(8)电连接;所述C形框(2)有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加强结构,C形框(2)的顶部有螺纹孔,C形框(2)的底部有两个长方体用于安装挤压工具头(4);所述挤压工具头(4)是由不同直径的圆柱与圆锥台的组合体;所述加热成形头(3)包括连接杆(10)、感应加热块(11)、纤维层(12)、云母板(13)和工具头(14),所述感应加热块(11)的电磁感应线圈由紫铜线(15)绕制而成,线圈表面涂一层绝缘漆,绝缘漆外面包裹一层玻璃纤维布(16)将每匝线圈隔开;所述连接杆(10)由三段圆柱组成,小圆柱端有与感应加热块(11)配合的螺纹,连接杆(10)通过螺纹连接旋进感应加热块(11)的一端,连接杆(10)另一端连接到工业机器手(1)的夹持端,所述感应加热块(11)的形状是圆筒状,两端有凸耳结构;所述工具头(14)是圆柱体,一端是球形头,另一端是平头,平头端有与感应加热块(11)配合的螺纹,工具头(14)通过螺纹连接旋进感应加热块(11)的另一端,连接杆(10)凸台面与感应加热块(11)的外端面贴合,所述云母板(13)安装在感应加热块(11)的旋转槽内,云母板(13)将感应加热块(11)的旋转槽表面包裹,云母板(13)外侧包裹一层纤维层(12),纤维层(12)外侧为感应线圈,感应线圈由紫铜线(15)外面包裹玻璃纤维布(16)组成,感应线圈外侧裹另外一层纤维层(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量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弹簧(9)的材料是65M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量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层(12)的材料是高铝硅酸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量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具头(14)的材料是铝黄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量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0)材料是氧化锆陶瓷。
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增量成形装置进行增量成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先将夹持板料的夹持框(6)和工业机器手(1)通过紧固螺栓安装在底座(7)上,然后将加热成形头(3)安装在工业机器手(1)的夹持端,并且完成相应电磁感应控制系统的接线,保证成形过程中电磁线圈能够顺利的产生脉冲磁场,进而利用加热成形头(3)上感应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加热,接着将板料放在夹持框(6)上并夹紧,然后将C形框(2)安装在工业机器手(1)上,并且将挤压工具(4)头安装好,通过压缩弹簧(9)对板料施加挤压力;
第二步,启动计算机控制系统,利用编程软件将三维模型沿高度方向进行离散,并生成各等高线层面上的加工轨迹,并转化为NC数控程序代码,控制工业机器手(1)将加热成形头(3)压在金属板料的表面并调整其位置使其达到预先确定的初始位置,调整C形框(2)的位置,使挤压工具头(4)对板料产生挤压力,完成整个系统的找正;
第三步,找正完成后,进行相关参数设定,其中加热成形头(3)在板料表面上由四周向中心做螺旋回转运动的速度为5mm/s,在垂直于板料平面上做0.01mm/s的匀速进给运动,采用计算机驱动工业机器手(1)沿预先得到的3D轨迹运动,金属板料逐渐变形,直至整个成形过程完成;
第四步,将板料零件卸载后,进行成形精度测量,对比测量结果和零件的理论外形,返回到第二步;根据板料回弹后与理论外形的对比结果,修正成形轨迹和成形参数,再次装夹好板料零件进行成形加工,直至最终加工出精度满意的零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430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