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挖泥船的舷侧吸口和一种挖泥船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58103.0 | 申请日: | 2013-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0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耿传兴;陈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3/92 | 分类号: | E02F3/92;E02F3/88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挖泥船 舷侧吸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挖泥船的舷侧吸口和一种挖泥船。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挖泥船的舷侧吸口管的设计方案(见图1 )是将挖泥船的舷侧吸口管3,直接焊接在挖泥船的船体舷墙上;左侧的泥泵吸口连接管1,是通过闸板阀2用法兰与舷侧吸口管3相连接;右侧的舷外耙吸挖泥管4,是用船上的耙管吊车从舷墙旁的滑道上面滑到舷侧吸口管3的对接处,舷外耙吸挖泥管4的固定,是依靠滑道与舷墙之间向下的斜度以及舷外耙吸挖泥管4的重量和向下的耙吸力,将舷外耙吸挖泥管4紧紧固定在舷侧吸口管3与滑道之间,图中100为船底。
挖泥船在进行耙吸挖泥作业时:由于海底泥沙中含有大量的坚硬沙粒和岩石等,由进泥口410进入,在通过舷外耙吸挖泥管4、舷侧吸口管3和泥泵吸口连接管1后由泥泵吸泥口110排出的过程中,将对其所有的管道内壁会造成严重磨损,甚至可以造成管道的破裂。但是,当舷外耙吸挖泥管4造成磨损生产管道破裂时,可以将此管路吊到挖泥船主甲板上进行修复。当泥泵吸口连接管1造成磨损生产管道破裂时,可以立即关闭闸板阀2,然后拆下此管路在船上进行修复。而当舷侧吸口管3造成磨损生产管道破裂时,舷外海水将会直接进入到船舱内造成事故。因此要求定期对舷侧吸口管3进行特别检查,并在船舶建造时特别将舷侧吸口管3加厚,以增加其抗磨损能力。
因此,当挖泥船在进行耙吸挖泥作业时,舷侧吸口管3一但出现磨损严重,应当停止挖泥作业,并将舷外耙吸挖泥管4吊起,在将密封板5插入到舷侧吸口管3处进行封堵(见附图2),然后回船厂对舷侧吸口管3进行专门修理。这样将会影响到挖泥作业工程,增加维修费用,降低挖泥船作业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安全幸好、生产效率高、便于更换舷侧吸口管内衬套的挖泥船舷侧吸口和采用该舷侧吸口的挖泥船。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挖泥船的舷侧吸口,包括舷侧吸口管,还包括舷侧吸口管内衬套、充气管以及气压检测机构;
所述舷侧吸口管内衬套设置在所述舷侧吸口管中,舷侧吸口管内衬套的外壁与舷侧吸口管内壁之间形成封闭空间;
所述充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封闭空间连通,第二端用于与充气机构连接;
所述气压检测机构用于通过所述充气管检测所述封闭空间内的气压。
优选地:
所述舷侧吸口管内衬套的两侧外壁上分别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舷侧吸口管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环形凸台中间下凹形成环形凹槽,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环形凹槽中。
所述充气管的第二端设有充气阀。
所述气压检测机构为压力表,所述压力表与所述充气管连通。
一种挖泥船,包括泥泵吸口连接管、舷侧吸口管和舷外耙吸挖泥管,还包括舷侧吸口管内衬套、充气管以及气压检测机构;
所述舷侧吸口管内衬套设置在所述舷侧吸口管中,舷侧吸口管内衬套的外壁与舷侧吸口管内壁之间形成封闭空间;
所述充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封闭空间连通,第二端用于与充气机构连接;
所述气压检测机构用于通过所述充气管检测所述封闭空间内的气压。
优选地:
所述舷侧吸口管内衬套的两侧外壁上分别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舷侧吸口管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环形凸台中间下凹形成环形凹槽,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环形凹槽中。
所述充气管的第二端设有充气阀。
所述气压检测机构为压力表,所述压力表与所述充气管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舷侧吸口管内增加内衬套,并通过检测内衬套与舷侧吸口管内壁之间封闭空间的气压变化以检测内衬套是否被磨破,一旦内衬套被磨破后,直接更换内衬套即可再次投入作业,因此,可避免舷侧吸口管受损,降低安全风险,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挖泥船的舷侧吸口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挖泥船的舷侧吸口封堵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挖泥船的舷侧吸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挖泥船的舷侧吸口维修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581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