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管式自回温除湿型供冷新风机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61691.3 | 申请日: | 2013-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8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仲华;陈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惠林节能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2 | 分类号: | F24F1/02;F24F13/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汪青 |
地址: | 21542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管 除湿 型供冷 新风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冷新风机组,具体涉及一种热管式自回温除湿型供冷新风机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市场出现一种辐射降温式的空调系统,该系统是将盘管预埋在建筑物的楼板或墙板中,然后向盘管内通入制冷液,通常加入的制冷液是17度的进液,22度的出液,而采用普通的空调降温,通常加入的制冷液是7度,12度的出液,因此,辐射降温式的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比普通空调要高,同时能耗相比也较低。
然而,上述辐射降温式的空调系统加入的制冷液温度高,则空调系统的除湿能力会较差,再加上房间内水汽不能散失,室内的湿气会逐渐增加,尤其是梅雨季节,在预埋的盘管的墙壁上会产生结露现象,结露的水会破坏装潢,并发生霉变,因此,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难题,目前有两种常用的除湿方法,第一种采用一种溶液除湿型机组,该机组结构庞大,价格较高;另一种普通的新风机组,通过加大制冷量将送入室内的新风降温,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但温度很低的新风,送至房间内会产生喷雾现象,并容易在进风口出现结露,而为了彻底的除湿,将新风进口处设有预加热设备,则增大能源的损耗,不符合国家节能的政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管式自回温除湿型供冷新风机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热管式自回温除湿型供冷新风机组,其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冷凝盘管,特别是,箱体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以及第四腔体,供冷新风机组还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的热管换热器,所述热管换热器包括冷凝段、蒸发段,其中蒸发段位于第二腔体内,冷凝段位于第三腔体内,且蒸发段将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冷凝段将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连通,冷凝盘管设置在第二腔体内、并将第二腔体与第三腔体连通,进风口与第一腔体连通,出风口与第四腔体连通。
优选地,在出风口设有用于将第四腔体内的冷风抽送至室内的送风机。
优选地,冷凝盘管内通入的介质为冷凝水或冷冻液。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箱体包括四个腔体,并由热管换热器两端部分别将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连通,再由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冷凝盘管,将第二腔体与第三腔体连通,先由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蒸发吸收新风的部分热能,使得进入第二腔体内气体温度低、湿度也有所提升,然后温度低、湿度较高的气体经过冷凝盘管的冷却,此时第三腔体内气体温度过低、湿度较高,当第三腔体内的气体经过冷凝段,由冷凝段散热将第三腔体内的气体温度有所上升,但湿度明显下降,使得通向室内的冷风,符合室内的温度需求,如此循环,节约能源,此外,还省去现有技术的预加热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热管式自回温除湿型供冷新风机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热管式自回温除湿型供冷新风机组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1、箱体;10、进风口;11、出风口;A、第一腔体;B、第二腔体;B1、左腔体;B2、右腔体;C、第三腔体;D、第四腔体;2、冷凝盘管;3、热管换热器;30、蒸发段;31、冷凝段;4、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热管式自回温除湿型供冷新风机组(吊顶式机组),其包括具有进风口10和出风口11的箱体1、设置在箱体1内的冷凝盘管2、以及设置在箱体1内的热管换热器3,其中箱体1包括第一腔体A、第二腔体B、第三腔体C、以及第四腔体D,热管换热器3包括蒸发段30、冷凝段31,其中蒸发段30位于第二腔体B内,冷凝段31位于第三腔体C内,且蒸发段30将第一腔体A与第二腔体B连通,冷凝段31将第三腔体C与第四腔体D连通,冷凝盘管2设置在第二腔体B内、并将第二腔体B与第三腔体C连通,进风口10与第一腔体A连通,出风口11与第四腔体D连通。
与此同时,在上述的出风口11设有用于将第四腔体D内的冷凤抽送至室内的送风机4。冷凝盘管2内通入的介质为冷凝水或冷冻液,且冷凝盘管2位于第二腔体B与第三腔体C的交界处,便于气体降温后的输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惠林节能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惠林节能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16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