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5728.X | 申请日: | 2013-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1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吴兵兵;张彦辉;张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502;H01R13/52;H01R13/40;H01R13/6581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件,尤其涉及一种高压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电动车“十二五”规划的出台,电动汽车技术日渐成熟,产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电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与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压电缆连接件作为电动汽车一种特有的零部件,主要完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各种用电设备之间高压线束的连接。高压连接件是电动汽车高压线束的核心部件,连接件的性能直接决定着高压线束整体的性能,而且对全车的高压电器稳定性、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目前电动汽车零部件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电动汽车采用的与本发明相近的高压连接件主要有以下两种:现有技术一:借用工业领域的航空连接件;现有技术二:国外大型汽车电器厂家设计生产的高压连接件。
图1a至图1d示出了现有技术一中所述的国内最新的工业领域航空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至图1d所示,所述航空连接件采用双曲面线簧插孔结构连接,插针5a插入到插孔4a的线簧6a中,线簧6a的金属丝产生弯曲变形呈螺旋状包络在插针5a表面,常采用卡口、三头螺纹(防松)、卡锁等方式连接。
现有技术一所述的工业领域的航空连接件存在的问题有:
a)如图1b所示,插头3a连接到插座2a上时,插接端口有插接间隙7a,密封性能不足;
b)航空类插接件均使用金属机加工而成,重量大于同类产品,如图1a所示,插座2a固定在电气设备插接件装配板1a上,当把插头3a插接到插座2a上,连接件与插接件装配板1a形成“悬臂”结构,且插头2a尾部拖有电缆,存在较大悬臂距离,其受力方式为“悬臂梁”受力,在振动、 冲击环境下,易造成“悬臂梁”恢复不够及时,易发生瞬间断电,其失效率高;
c)如图1c、图1d所示,插针5a插入到插孔4a的线簧6a中,线簧6a的金属丝产生弯曲变形呈螺旋状包络在插针5a表面,插孔4a靠线簧6a的挤压接触插针5a,插孔4a与插针5a之间为线接触,非刚性连接,频繁插拔易造成线簧6a变形失效,插拔次数受限。
图2a至图2f示出了现有技术二中所述的国外大型汽车电器厂家设计生产的高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至图2d所示,所述国外大型汽车电器厂家设计生产的高压连接件,常采用单线片式或多线片式结构,靠片式结构的回弹力或插针插孔的过盈配合压紧,可插拔。
现有技术二所述的国外大型汽车电器厂家设计生产的高压连接件的缺陷有:
a)大型汽车电器厂家设计生产的高压连接件常使用塑料制品,体积较大;
b)如图2a和2b所示,插孔2b嵌入在插头1b中,无法拆卸;如图2c和2d所示,插针4b嵌入在插座3b中,无法拆卸。为实现高压互锁及屏蔽功能,内部结构设计复杂,连接件不具备互换性;
c)如图2e和2f所示,插孔2b靠片式结构的回弹力挤压插针4b,在振动时,插针插孔搭接的结构易发生瞬间断电现象;
d)如图2e和2f所示,插针4b与插孔2b之间为线接触,是非刚性连接,频繁插拔易造成片式结构的回弹力失效,插拔次数受限。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分析:对于以上两种电动汽车高压连接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采用轴向插接,插接件末端出线方向与电气设备壳体表面垂直,致使匹配的线束离电气设备壳体表面较远,占用较大布置空间,给线束固定造成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缆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述电缆连接器,其特点是,所述电缆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端盖和下壳体,当所述上端盖与下壳体连接在一起时在两者内部形成一容纳空间;在所述壳体的侧面上开设有一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的通孔;
起屏蔽作用的电缆护套,所述电缆护套包括圆柱形主体,所述圆柱形主体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使电缆贯穿的贯穿孔,所述圆柱形主体的外壁与所述通孔的内壁过盈配合;
起屏蔽作用的绝缘护套,所述绝缘护套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连接部贯穿所述下壳体的下端面后通过其侧面布设的螺纹与第一固定螺母螺纹连接;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57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