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弹安全织带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66478.1 | 申请日: | 2013-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5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依利电子贸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D9/04 | 分类号: | D04D9/04;B60R22/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刘述生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带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弹安全织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安全带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包括高空作业、汽车、蹦极、攀岩等。特别是作为汽车安全带来讲,自面世以来,超过10亿辆汽车内安装了安全带,安全带作为突发事件的防备措施,为生命提供最后的保障,所以它的质量是放在第一位的,主要是满足一定的抗拉强度和耐老化,平时工作时还要给予一定的预紧力,这样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安全带立即收紧,把身体牢牢的束缚在座位上,防止面部撞击到安全气囊或者玻璃。但是汽车安全带伤人事件屡有发生,由于安全带张紧速度过快,犹如铁棒一样突然勒住使用者的身体,身体巨大惯性往往还是会导致勒伤表皮甚至内脏器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弹安全织带,能够在紧急拉伸时提供一定的弹性余量,避免严重勒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微弹安全织带,包括:弹性材料和抗拉高强丝的混纺,所述的弹性材料为涤纶低弹丝或者棉纶低弹丝,所述的抗拉高强丝为涤纶高强丝、棉纶高强丝,所述的弹性材料在微弹安全织带里的质量百分比为15%~20%,所述的抗拉高强丝在微弹安全织带里的质量百分比为80%~85%,所述的微弹安全织带的宽度为4cm~6cm、厚度为1mm~2mm。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弹性材料为涤纶低弹丝。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抗拉高强丝为棉纶高强丝。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抗拉高强丝为经线,套结成编链包裹住弹性材料。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抗拉高强丝为纬线,把分散的各根编链连接成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弹安全织带,主要面向汽车安全带还有高空作业安全带市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微弹安全织带迅速发挥保护作用,但又有一定的缓冲弹性,防止二次伤害,由于具有一定弹性,平时穿戴时也比较舒适,没有很大压力的束缚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弹安全织带,包括:弹性材料和抗拉高强丝的混纺,所述的弹性材料为涤纶低弹丝或者棉纶低弹丝,所述的抗拉高强丝为涤纶高强丝、棉纶高强丝,所述的弹性材料在微弹安全织带里的质量百分比为15%~20%,所述的抗拉高强丝在微弹安全织带里的质量百分比为80%~85%,所述的微弹安全织带的宽度为4cm~6cm、厚度为1mm~2mm。
进一步的揭示,本发明所述的弹性材料为涤纶低弹丝。
进一步的揭示,本发明所述的抗拉高强丝为棉纶高强丝。
进一步的揭示,本发明所述的抗拉高强丝为经线,套结成编链包裹住弹性材料。
进一步的揭示,本发明所述的抗拉高强丝为纬线,把分散的各根编链连接成带。
实施例1:
取质量为总体的15%的涤纶低弹丝作为弹性材料和质量为总体85%的棉纶高强丝作为经纬线混纺,首先经线套结成编链包裹住弹性材料,然后纬线把分散的各根编链连接成宽4.5cm、厚1mm的织带。
实施例2:
取质量为总体的20%的涤纶低弹丝作为弹性材料和质量为总体80%的棉纶高强丝作为经纬线混纺,首先经线套结成编链包裹住弹性材料,然后纬线把分散的各根编链连接成宽6cm、厚1.5mm的织带。
本发明的一种微弹安全织带按照在汽车安全带中之后,当汽车遇到意外情况紧急制动时,微弹安全织带同样可以像普通安全带一样将驾驶员和乘客束缚在座椅上,以免前冲,同时一定的弹性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免受安全带与身体的冲撞造成的二次伤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依利电子贸易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依利电子贸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64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