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68510.X | 申请日: | 2013-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2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朱煜;赵奕平;赵一兵;张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赵奕平 |
主分类号: | G01N30/90 | 分类号: | G01N30/90;G01N30/92;G01N21/65;H01L2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杨林;李友佳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化 分离 检测 一体 芯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分离层固定相以及表面增强拉曼信号检测层,所述信号检测层通过第一黏合层连接到所述分离层固定相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层固定相包括由多个纳米单元构成的纳米阵列薄膜层;所述纳米阵列薄膜层的孔隙率为50%~70%;所述纳米单元的材料为SiO2或Al2O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单元为斜纳米棒;其中,以垂直于衬底的方向为基准,斜纳米棒倾斜的角度为20~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层固定相包括多个纳米阵列薄膜层,其中相邻两层纳米阵列薄膜层中的斜纳米棒呈相反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单元为螺旋状纳米棒,并且所述螺旋状纳米棒的轴线垂直于衬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检测层为金属斜纳米棒阵列薄膜层,所述金属为Au或Ag,所述信号检测层的厚度为800~1000n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检测层500还包覆有一表面化学修饰材料层。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层固定相的厚度为3~5μm。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采用斜/掠角沉积工艺在衬底上生长分离层固定相,然后在分离层固定相上生长第一黏合层,最后采用斜/掠角沉积工艺在第一黏合层上生长具有斜纳米棒阵列的信号检测层,获得所述检测芯片;其中,所述分离层固定相包括由多个纳米单元构成的纳米阵列薄膜层;所述纳米阵列薄膜层的孔隙率为50%~70%;所述纳米单元的材料为SiO2或Al2O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的分离层固定相包括多个纳米阵列薄膜层,所述衬底与所述分离层固定相之间还包括第二黏合层,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步骤:
S101、在衬底上生长第二黏合层;
S102、采用斜/掠角沉积工艺在第二黏合层上生长具有斜纳米棒阵列的第一薄膜层;
S103、旋转样品台180°,生长具有斜纳米棒阵列的第二薄膜层;其中,第二薄膜层的纳米棒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一薄膜层的相反;
S104、重复步骤S103,获得具有多个纳米阵列薄膜层的分离层固定相;
S105、采用电子束沉积在所述分离层固定相上生长第一黏合层;
S106、采用斜/掠角沉积工艺在第一黏合层上生长具有斜纳米棒阵列的信号检测层;
其中,所述斜/掠角沉积工艺中沉积角度的范围是80~86°,沉积速率范围是0.2~0.4nm/s。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纳米棒的直径为60~510nm,斜纳米棒之间的间隙为40~240nm;每一层纳米阵列薄膜层的厚度为500~1500nm。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化分离检测一体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的分离层固定相为螺旋状纳米棒阵列的薄膜层,所述衬底与所述分离层固定相之间还包括第二黏合层,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步骤:
S201、在衬底上生长第二黏合层;
S202、采用斜/掠角沉积工艺,并且在沉积过程中控制样品台旋转,在所述第二黏合层生长具有螺旋状纳米棒阵列,获得具有多个螺旋状纳米棒阵列薄膜层的分离层固定相;
S203、采用电子束沉积工艺在所述分离层固定相上生长第一黏合层;
S204、采用斜/掠角沉积工艺在第一黏合层上生长具有斜纳米棒阵列的信号检测层;
其中,所述斜/掠角沉积工艺中沉积角度的范围是80~85°,沉积速率范围是0.2~0.4n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赵奕平,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赵奕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6851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原组在制备诊断疾病的试剂盒中的用途和试剂盒
- 下一篇:柱温箱以及液相色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