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需要旋转关节的360°扫描天线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71276.6 | 申请日: | 2013-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4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钟玲玲;李永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3/20 | 分类号: | H01Q3/20;H01Q1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符彦慈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需要 旋转关节 360 扫描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反射面天线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需要旋转关节的360°扫描天线。
背景技术
天线是辐射或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从方向特性分,天线可以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两大类。微波全向天线较多地应用于一点多址通信中,广泛地应用于军事、航天、遥控、遥测领域。近年来,飞行器等载体对通信链路通道容量和作用距离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规的全向天线比如单偶极子、刀型天线等增益较低(最多2dB左右),高增益全向天线如CoCo天线(Coaxial Collinear Antenna)、CTS天线(Continuous Transverse Stub Antenna)等虽然增益较高,但天线高度太大,至少需要2lamda,lamda为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导致其占用的体积空间较大,对各类载体平台的气动特性带来较大的影响。
在上述情况下,用带有一维随动的高增益定向天线实现360°扫描辐射成为较理想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现有的机械扫描天线为了保证在方位角度上的连续无限转动,必须安装旋转关节。旋转关节使得包括馈源和反射面的天线能够无限制的连续旋转,目前它是小型天线消旋定向的必装产品。旋转关节虽具有体积小、易实现多通道传输等优点,但其价格昂贵,目前飞机或导弹上安装的质量较高的旋转关节价格都在万元左右,其占据了天线本身很大一部分成本,旋转关节的使用成为该类型天线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考虑到上述情况,为了提高通信链路的工作质量,改善通道容量和作用距离,同时降低成本有必要为实际通信平台开发一种不需要旋转关节的360°扫描天线,提供比现有的扫描天线更高的增益、更小的尺寸并大大降低天线的成本。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如何提供一种不需要旋转关节的360°扫描天线。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需要旋转关节的360°扫描天线,所述天线包括:馈源1、反射器2、随动机构3、第一夹具4、同轴连接器5、同轴电缆以及第二夹具8;
所述随动机构3包括圆盘状的随动机构转轴3.a以及用于驱动随动机构转轴3.a旋转的随动机构电机3.b;所述随动机构转轴3.a的中央位置设置有贯通孔,所述随动机构转轴3.a边缘位置通过所述第一夹具4固定设置所述反射器2;
所述随动机构3.a的贯通孔内嵌入所述第二夹具8,所述第二夹具8一端固定于所述随动机构电机3.b上;所述第二夹具8内设有中空空腔,所述中空空腔内上部固定设置所述同轴连接器5,所述同轴连接器5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馈源1,所述同轴电缆一端从所述同轴连接器5下端穿入,与所述馈源1下端通过螺纹同轴固定连接;所述同轴电缆另一端连接外部发射机;
工作时,通过所述同轴电缆输入外接发射机的发射信号至馈源1,同轴电缆输出的能量激起所述馈源1上的表面电流,从而向空间产生辐射电磁波;同时,随动机构电机3.b驱动随动机构转轴3.a带着反射器2作360°旋转,实现定向辐射。
其中,所述馈源1材料采用铜。
其中,所述馈源1为天线宽带单极子馈源、天线宽带偶极子馈源、天线宽带单锥馈源或者天线宽带双锥馈源。
其中,所述反射器2为平板形状的铜质反射面板。
其中,所述反射器2为由两块铜质平板垂直相交而成的90°夹角式反射面板。
其中,所述反射器2为半圆弧面形状的铜质反射面板。
其中,所述第一夹具材料采用非金属聚四氟乙烯介质。
其中,所述第二夹具材料采用铜。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12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枝聚合物型阳离子干强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超级结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