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模糊测度的流场涡特征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75637.4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0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曾亮;徐华勋;王怀晖;蔡勋;李思昆;王文珂;沈恩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 |
代理公司: | 国防科技大学专利服务中心 43202 | 代理人: | 郭敏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模糊 测度 流场涡 特征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维流场涡特征检测方法,尤其是一种基于模糊测度的流场涡特征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飞速提升,计算流体动力学的计算网格规模越来越大,计算的解包括定义于数亿个网格点上的若干物理量。面对如此海量数据,如何利用特征提取技术捕捉其蕴含的重要特征信息,一直是科学计算可视化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涡特征作为流场中的典型特征结构,并没有准确的定义,这导致了涡特征检测比较困难。而模糊集合论比较适合于描述具有非硬性边界的集合。复杂的流场涡特征结构,难以精确界定其区域边界,因此适合采用模糊集理论对其进行提取。
已有的特征提取方法如λ2方法、Q-标准方法等经典的涡特征提取方法都存在着误检的情况,尤其是针对复杂流场,涡特征提取的准确率较低。如何提高复杂流场中的涡特征提取的准确性,是流场特征提取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复杂流场中涡特征提取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测度的流场涡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的提取复杂流场涡特征结构,准确率较已有方法有很大的提高。
技术方案是:从模糊理论出发,将流场涡特征做为模糊集合来处理,针对涡特征结构采用不同的测度方法,根据这些测度方法计算出涡特征结构的标准特征向量;最后采用基于模糊聚类的涡特征结构提取方法实现典型流场涡特征结构的有效提取。
具体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步:根据流场特征测度的三个原则得到临界点特征向量、流线距离特征向量和欧拉距离特征向量,得到流场中各个顶点的涡特征的特征向量。
1.1:初始化顶点循环变量k为0。
1.2:由于涡核点均为临界点,因此采用临界点测度方法对序号为k的顶点进行测度。由临界点(流场中速度为0的顶点)定义可知临界点测度原则:当流场U中的顶点xk速度为零时,将顶点xk的隶属度(顶点的隶属度是指该顶点隶属于涡特征的程度,取值为0到1)映射为1。其中xk表示流场中序号为k的顶点。因此,根据临界点测度原则可得到顶点xk的6维(即6元组)的临界点特征向量:V1(xk)=(u,v,w,v1,v2,v3),该特征向量用于计算特征隶属度,其中前三个元素u,v,w为流场U中顶点xk的三维坐标,后三个元素v1,v2,v3为顶点xk的速度值。
1.3:利用流线距离对顶点与涡核点的关系得到如下流线距离测度原则:当流场U中的两个顶点x,y相对于同一临界点的流线距离满足sd(x,c)<sd(y,c)时,x,y的隶属度值存在μ(x)>μ(y)关系,其中sd(x,c)为点x和点c之间的流线距离,sd(y,c)为点y和点c之间的流线距离,两点之间的流线距离是指,当两点之间存在流线经过时,流线距离为两点之间的流线段的长度;如果两点之间不存在经过该两点的流线,则流线距离为无穷大,μ(x)表示点x的隶属度值,μ(y)表示点y的隶属度值。也就是说当顶点x到临界点c的流线距离sd(x,c)小于顶点y到c的流线距离sd(y,c)时,x的隶属度μ(x)大于y的隶属度μ(y)。根据流线距离测度原则,采用距离各临界点的最小流线距离作为特征向量,得到如下1维(即一元组)流线距离特征向量:V2(xk)=(smin(xk)),其中smin(xk)为顶点xk到流场中所有临界点的最小流线距离。
1.4:根据欧拉距离的测度原则,采用距离各临界点的最小欧拉距离作为特征向量,得到如下1维欧拉距离特征向量:V3(xk)=(dmin(xk)),其中dmin(xk)为顶点xk到流场中所有临界点的最小距离。欧拉距离的测度原则是指当顶点x,y距离同一临界点c的欧拉距离存在d(x,c)<d(y,c)关系时,隶属度有μ(x)>μ(y)。其中d(x,c)表示x、c两点之间的距离。
1.5:综合上述测度原则,可得到涡特征的特征向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56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多向传输功能的传送系统
- 下一篇:双能电动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