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牡丹叶中没食子酸乙酯的提取方法及其新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76496.8 | 申请日: | 2013-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0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罗小勇;郭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69/84 | 分类号: | C07C69/84;C07C67/48;A01P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9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牡丹 叶中没食子酸乙酯 提取 方法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与农业领域,具体来说是提供一种牡丹叶中没食子酸乙酯的提取方法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落叶灌木,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其根皮为常用中药材,内含的丹皮酚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硬化、降血压、保护脑组织等多种药理作用[林碧璇.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237-238]。花瓣富含多酚、类黄酮与花色苷,具抗氧化活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冯志文,杨霞光,潘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37(1)205-209]。牡丹籽提取物Ⅱ(脂溶性成分)对枯草杆菌、沙门氏菌、根霉菌和黑曲霉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取物Ⅲ(水溶性成分)对枯草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白喜婷,朱文学,罗磊,等.中国酿造, 2009,(3):59-61]。叶中所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沙门氏菌(Salm onella)3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唐浩国,单方方,魏晓霞,等.时珍国医医药,2009,20(6): 1355-1357]。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消炎、调节血脂、抗癌、抗HIV等广泛的生物活性[王宇翎,张艳,方明,等.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3):348]。而发明人也最先报道了其不同器官的除草活性 [罗小勇.植物保护,2011, 37(2):87-90],并通过进一步研究找到了除草活性物质提取的最佳溶剂及浓度为80%乙醇溶液[郭凤,罗小勇.杂草科学,2012,30(3):21-26]。
本发明人在对牡丹叶中有效成分的进一步研究中,首次从中分离到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并首次发现其具有高除草活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尽管此前,已经从椿叶[罗晓东,吴少华,马云保,等.中草药,2001,32(5):390-393]、洋紫荆[赵燕燕,崔承彬,蔡兵,等.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15(5):302-306]、救心草[于志斌,杨广义,吴霞,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 19:67-69]、栾树[杨小凤,付宏征,雷海民,等.药学学报,1999,36(6):1-8]、小紫金牛[李药兰,苏妙贤,岑颖洲,等.中药材,2006,29(4):331-333]、使君子[黄文强,施敏峰,宋晓平,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34(4):79-82]、乌桕[柳润辉,孔令义.中国中药杂志,2005, 30(15): 1213-1215]、叶下株[沙东旭,刘英华,王龙顺,等.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 17(3): 176-180]、芒果[梁耀光,徐巧林,谢海辉,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0, 18(4): 445-448]、余甘子[钟振国,梁红,钟益宁,等. 现代化中约制剂发展与中药药理学研究交流会论文集,2009,258-263]和青橄榄[陈荣,梁敬钰,卢海英,等.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 27(2):45-50]等多种植物中被分离到,并主要用于油脂的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及某些药品的中间体。但尚未见其农用除草活性的任何报道。而且,本发明中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系采用活性追踪法一步步探索而成,它非常适合于牡丹中该物质的提取分离,提取分离的过程及方法不同于上述植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从牡丹叶中分离出活性物质没食子酸乙酯。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化合物的农药用途,更进一步的是提供该化合物的除草用途。
具体的,一种牡丹叶中没食子酸乙酯的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取牡丹叶干粉,用体积比80%乙醇浸泡提取6次,每次时间为3d,合并提取液,过滤后将提取液减压(真空抽滤)浓缩,得乙醇提取浸膏。将乙醇提取浸膏加入20倍重量蒸馏水混悬后,依次分别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将乙酸乙酯相萃取液回收溶剂后得乙酸乙酯萃取物浸膏,取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柱色谱,依次用1:0~0:1体积比的石油醚和丙酮混合溶剂以及25:1~ 0:1体积比的丙酮和甲醇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得M1~M10共10个馏分,对活性较高的M5馏分用5:1~0:1体积比的石油醚和丙酮混合溶剂进一步柱色谱分离,得到没食子酸乙酯。
优选的,植物干粉为牡丹植物叶干粉。用浓度为80%乙醇提取6次,每次时间为3d,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各分别萃取8次,取乙酸乙酯相继续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农业大学,未经青岛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64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