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智能报警系统的机械锁及开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79986.3 | 申请日: | 2013-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0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岳元龙;宋永端;王阳;陈锐;刘强;汪光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B45/08 | 分类号: | E05B4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智能 报警 系统 机械锁 开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机械锁,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智能报警系统的机械锁及开锁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的普通防盗门锁安全性不高,容易被技术性开锁打开。而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并使人们的安全感降低。目前现存的单一机械锁和电子锁往往是单纯使用钥匙或者密码作为开锁凭据,国内外在锁的防盗上大多数是采用门磁、红外等其它防盗传感器或是采用更高级的电子密码锁来达到更好的防盗效果,但这些电子锁往往造价昂贵,一般都是用在公司、银行等用于保管贵重物品或财产。也有部分商家研究新式的机械防盗锁,通过改变传统机械锁的原理以达到防盗效果,但新式机械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因此急需一种具有智能报警系统的机械锁及开锁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已有锁具可靠性较差的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智能报警系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机械锁。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出一种具有智能报警系统的机械锁;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出一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数据库的机械锁及开锁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智能报警系统的机械锁,包括机械锁和分离设置于机械锁外部的报警系统;
所述报警系统包括传感器组、控制器、报警装置、知识基系统和电源;
所述传感器组安装在锁芯外围,检测钥匙插入及旋转体转动产生的开锁时间信号,并将传感器信息反馈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接收开锁时间信号,通过与预设正常开锁时间信号进行比较,决定是否产生报警信号;
所述报警装置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控制器发出的报警信号;
所述知识基系统与控制器连接,用于自主学习和更新存储于数据库中的开锁参数信息;
所述电源分别与传感器组、控制器、报警装置连接。
进一步,所述报警装置为蜂鸣器。
进一步,所述传感器组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
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锁芯处插入钥匙的入口端,用于检测钥匙插入锁芯的入口触发信号,入口触发信号触发第一计时器和第二计时器开始计时;
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锁芯旋转体顺时针旋转一侧,检测钥匙插入锁芯后,旋转产生的顺向触发信号,触发第二计时器停止计时;
所述第三传感器设置于锁芯旋转体逆时针旋转一侧,检测钥匙插入锁芯后,旋转产生的逆向触发信号,触发第一计时器和第二计时器重置。
进一步,所述知识基系统包括数据库、统计分析模块和更新模块;
所述数据库,用于与控制器输出端连接,记录开锁过程时长信息,作为先验数据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所述统计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数据库中先验数据并生成开锁时间区间信息;
所述更新模块与第二计时器连接,用于接受第二计时器产生的正常开锁时长信息,并更新数据库中的先验数据。
进一步,所述更新数据库中的先验数据为第二计时器时长的先验数据。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智能报警系统的机械锁的开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系统初始化;
S2:获取开锁时间,判断开锁时间是否超过预设正常时间;
S3:如果是,则触发报警器报警;
S4:如果否,则打开锁;
S5:返回步骤S1进行系统初始化。
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的具体步骤如下:
S21:当钥匙插入锁芯时,第一传感器触发第一计时器、第二计时器工作;
S22:当钥匙逆时针旋转时,锁芯中的旋转体逆时针旋转触发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接收到逆向触发信号,所述逆向触发信号控制报警装置处于不工作状态,同时恢复第二计时器为初始状态;
S23:当锁芯被反锁但钥匙未取出时,第三传感器接收到信号,第一传感器未接收到停止信号,得到第一时长;判断第一时长是否超出预设正常时间。
进一步,还包括以下步骤:
S24:当钥匙已拔出但锁芯未旋转时,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未接收到信号,第一传感器已停止接收信号状态下的第I时长,判断第I时长是否为处于[T1,T2]取值范围中,其中,T1表示开锁时长上限,T2表示开锁时长下限,如果是,则第一计时器和第二计时器停止计时,并恢复初始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799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增力机构的浮动海浪发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增强阻燃再生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