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辊组合式熨平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81067.X | 申请日: | 2013-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0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袁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祥 |
主分类号: | D06F61/06 | 分类号: | D06F61/06;D06F6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熨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辊组合式熨平机,特别适用于床单、被套、桌布等纺织品的熨平。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熨平机中主要以滚筒式熨平机和槽式熨平机两种,这两种熨平机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被熨平的纺织品都是单面被熨烫,也就是说纺织品只有一个面与高温的熨辊或加热槽表面接触,进行熨平,这样直接导致熨平效率低和熨平效果差,特别是熨烫比较厚的纺织品时,需要降低输送速度(20米/分钟左右)延长纺织品与熨辊或加热槽的接触时间才能达到熨平效果,从而导致熨平效率大幅降低。
一个洗衣厂的产能规模,基本上是由该洗衣厂的熨烫与折叠设备决定的,熨平机和折叠机的选择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洗衣厂的产能和效益。一般床单折叠机的折叠速度在35-40 米/分钟左右,根据工作需要,折叠机的速度应该比熨平机的速度快10%,也就是说,需要熨平机的速度能够达到32-36米/分钟,才能保证两者之间的完美衔接,上述熨平机势必与折叠机不相协调,从而会导致产能规模和效益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辊组合式熨平机,它不但能大大提高熨平机的熨平速度的同时,而且可以保证优异的熨平效果。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辊组合式熨平机,它包括机架,所述的机架上设有电机、进料口组件和熨平装置,所述的进料口组件位于熨平装置的进料口处,进料口组件设有进料输送带、传动辊Ⅰ、传动辊Ⅱ和输送辊,输送辊通过进料输送带与传动辊Ⅰ和传动辊Ⅱ为传动连接,所述的熨平装置包括输送带Ⅰ、输送带Ⅱ、输送带Ⅲ、输送带Ⅳ、输送带Ⅴ、输送带Ⅵ、熨辊Ⅰ、熨辊Ⅱ、熨辊Ⅲ、熨辊Ⅳ、熨辊Ⅴ和熨辊Ⅵ,所述的熨辊Ⅰ、熨辊Ⅱ、熨辊Ⅲ、熨辊Ⅳ、熨辊Ⅴ和熨辊Ⅵ分为上层和下层,上层包括熨辊Ⅰ、熨辊Ⅲ和熨辊Ⅴ,下层包括熨辊Ⅱ、熨辊Ⅳ和熨辊Ⅵ,上层的各熨辊与下层的各熨辊呈错位设置,其中熨辊Ⅰ与熨辊Ⅱ位于输入单元内,进料口位于输入单元的头部,输入单元内的上部为熨辊Ⅰ,下部为熨辊Ⅱ,熨辊Ⅰ与熨辊Ⅱ呈斜向排列,熨辊Ⅲ与熨辊Ⅳ位于中间过渡单元内,中间过渡单元的上部为熨辊Ⅲ,下部为熨辊Ⅳ,熨辊Ⅲ与熨辊Ⅳ呈斜向排列,熨辊Ⅴ和熨辊Ⅵ位于输出单元内,输出单元的上部为熨辊Ⅴ,下部为熨辊Ⅵ,熨辊Ⅴ和熨辊Ⅵ呈斜向排列,熨平装置的出料口位于输出单元的尾部,输送带Ⅰ位于熨辊Ⅰ与熨辊Ⅱ之间进行输送,输送带Ⅳ位于熨辊Ⅱ与熨辊Ⅲ之间进行输送,输送带Ⅱ位于熨辊Ⅲ与熨辊Ⅳ之间进行输送,输送带Ⅴ位于熨辊Ⅳ与熨辊Ⅴ之间进行输送,输送带Ⅲ位于熨辊Ⅴ和熨辊Ⅵ之间进行输送,输送带Ⅵ位于熨辊Ⅵ与出料口之间,输送带Ⅰ依次与输送带Ⅳ、输送带Ⅱ、输送带Ⅴ、输送带Ⅲ和输送带Ⅵ形成输送通道。
所述的熨辊Ⅰ的进口处、熨辊Ⅱ的进口处、熨辊Ⅲ的进口处、熨辊Ⅳ的进口处、熨辊Ⅴ的进口处和熨辊Ⅵ的进口处都设有导向机构,上层内的熨辊Ⅰ导向机构的指向、熨辊Ⅲ导向机构的指向与熨辊Ⅴ导向机构的指向相同,下层内熨辊Ⅱ导向机构的指向、熨辊Ⅳ导向机构的指向与熨辊Ⅵ导向机构的指向相同,上层各熨辊导向机构的指向与下层各熨辊导向机构的指向相反。所述的导向机构设置为鹰嘴型机构。所述的熨辊Ⅰ、熨辊Ⅱ、熨辊Ⅲ、熨辊Ⅳ、熨辊Ⅴ和熨辊Ⅵ均设置为压力容器,在压力容器的内部设置为蒸汽加热腔。所述的熨辊Ⅰ与熨辊Ⅱ之间设有输送辊Ⅰ,输送辊Ⅰ支承输送带Ⅰ,熨辊Ⅱ与熨辊Ⅲ之间设有输送辊Ⅳ,输送辊Ⅳ支承输送带Ⅳ,熨辊Ⅲ与熨辊Ⅳ之间设有输送辊Ⅱ,输送辊Ⅱ支承输送带Ⅱ,熨辊Ⅳ与熨辊Ⅴ之间设有输送辊Ⅴ,输送辊Ⅴ支承输送带Ⅴ,熨辊Ⅴ和熨辊Ⅵ之间设有输送辊Ⅲ,输送辊Ⅲ支承输送带Ⅲ,熨辊Ⅵ与出料口之间设有输送辊Ⅵ,输送辊Ⅵ支承输送带Ⅵ。所述的熨辊Ⅰ的顶部设有三个径向压力可调的压辊Ⅰ,三个压辊Ⅰ贴着熨辊Ⅰ并随着熨辊Ⅰ转动。所述的熨辊Ⅱ的顶部设有一个径向压力可调的压辊Ⅱ,压辊Ⅱ贴着熨辊Ⅱ并随着熨辊Ⅱ转动。
所述的熨辊Ⅰ、熨辊Ⅱ、熨辊Ⅲ、熨辊Ⅳ、熨辊Ⅴ和熨辊Ⅵ之间排列后呈SSS形的熨平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祥,未经袁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10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