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尖孢镰刀菌菌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83908.0 | 申请日: | 2013-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3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茆振川;朱萍萍;凌键;陈国华;杨宇红;谢丙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63/04 | 分类号: | A01N63/04;A01P5/00;A01N5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张亦华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镰刀 菌菌剂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制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尖孢镰刀菌菌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黄瓜、番茄等作物普遍出现根结线虫病,尤其在设施栽培中发病更为严重,每年对各种农作物造成的损失达到几十亿美元。根结线虫侵染后,在作物根部形成根结,根部吸收功能被破坏,造成作为的地上部矮小、黄化甚至叶片脱落。
由于抗根结线虫病的种质资源稀少,所以相关技术中防治根结线虫的重要措施是化学防治,如灭线磷、溴化钾和百亩威等。这些药剂虽然杀虫快,但是会严重降低蔬菜质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因此生物防治措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外已经利用少孢节丛孢菌开发成商品菌剂, 另外也出现了利用巴斯德杆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研究,这些捕食真菌和寄生性细菌在土壤中可以有效的防治线虫,但是捕食性真菌对于线虫的捕食是非选择性,而巴斯德杆菌为专性寄生等特性都限制其高效发展,所以人们开始寻求内寄生于植物的真菌来防治线虫。
镰刀菌和根结线虫都是作物的重要病原物,这两种病原物之间在寄主植物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互作关系,植物寄生性线虫通常能够促进植物病原菌的侵染及扩展,从而引起严重的病害。然而,一些非致病性性的菌株被认为是内寄生性的共生菌,它们能在许多植物的根组织中定植,但是并不引起病害,而且能够增加植物对真菌病害及植物寄生线虫的抗性,镰刀菌即是其中之一。镰刀菌普遍存在于土壤中,广泛分布世界各地,是植物的致病菌,然而在土壤中,大量的菌株是非致病的,在土壤中起着未知作用。尖孢镰刀菌是根结线虫的拮抗菌,作为线虫生防菌具有巨大潜力,有关研究表明,镰刀菌可以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毒杀卵粒,再定植于卵,影响其发育,由于内寄生特性使得菌株受到外界其他微生物竞争作用较小,所以有利于稳定的发挥防效。但是目前这种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尖孢镰刀菌菌剂的制备方法往往使用大量的噻唑膦来配合制成,使用大量的噻唑膦将带来很高的经济成本,不适合大规模的生产,防治根结线虫的效果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尖孢镰刀菌菌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尖孢镰刀菌菌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菌种培养:将黄瓜根系内部的非致病尖孢镰刀菌经过纯化后作为母菌剂,并在25-28℃的条件下,将此菌剂在121℃灭菌20-30分钟后的平板培养基中培养3-5天;
(2)发酵液制备:液体培养基经过高压湿热灭菌后,接入步骤(1)中培养的尖孢镰刀菌,然后在温度范围为25-28℃的条件下搅拌培养7-10天,培养后得到尖孢镰刀菌液作为发酵液;
(3)发酵培养:将固体培养基装入发酵瓶中,并在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灭菌60-90分钟,然后接入步骤(2)中生成的发酵液,充分混匀,在温度范围为25-28℃的条件下发酵培养7-10天;
(4)菌剂的制备:将发酵培养后的产物干燥后,粉碎成粉状物,加入等质量的硅藻土进行混合,然后加入质量百分比为1%的噻唑膦颗粒作为增效剂,充分混合均匀后,形成尖孢镰刀菌制剂。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平板培养基包括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以及琼脂17g,并用蒸馏水配置,定容至1000 mL。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液体培养基包括马铃薯200g和葡萄糖20g,并用蒸馏水配置,定容至1000 mL。
优选的,步骤(2)中,搅拌速度为170-220 r/min。
进一步的,步骤(3)中,所述固体培养基包括草炭1000克、磷酸二氢钾20g、硫酸镁20克;
先将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溶于水中,再将其与草炭进行混合,制成固体培养基。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固体培养基与接入的发酵液的重量比为10:1。
本发明还提供了尖孢镰刀菌菌剂的应用,该菌剂在制备毒杀蔬菜作物根结线虫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将该菌剂在苗木移栽前均匀的沟施、穴施或撒施于土壤中,施量为10-20公斤/亩,用于防治根结线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39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