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事件整合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310388719.2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42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蔡孟达;陈南光;郑人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常大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事件 整合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事件整合方法及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判断不同事件的相似度以决定是否整合为同一事件的事件整合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移动装置及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得用户可以随时利用移动装置,经由各类社群网络服务发布个人或与他人交流的相关动态事件,并以时间轴的方式排列并呈现该些动态事件内容,而常见的社群网络服务例如facebook、twitter、微博等。
一般通过社群网络服务所发布的每个动态事件均为独立事件。以facebook为例,假设使用者在a时间点发布了与朋友聚会的文字内容或执行打卡注记,而在稍后的b时间点上传了此次聚会的照片。虽然前述二事件都是使用者针对同一个聚会所发布的内容,但是就目前facebook而言,会将这两个事件视为各自独立的事件。如此一来,内容相似的动态事件增加不但浪费facebook显示界面资源,也会造成用户搜寻或浏览相关动态事件时的困扰。此外,若用户习惯使用多种社群网络服务来发布动态内容,要寻找某一事件的相关信息时,就必须逐一执行不同的社群网络服务以便浏览搜寻,往往会增加使用者搜寻事件的时间及复杂度。
再者,当使用者想要寻找与任一人物的互动状态时,仅能自行逐一查找与该人物有关的动态事件,就目前facebook等社群网络服务而言,并无法提供相关搜寻功能,对用户亦属不便。因此,如何能判断不同事件的相似度,进而将相似度高的二事件整合为同一事件,实为一值得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判断不同事件的相似度以决定是否整合为同一事件的事件整合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所有已建立的事件皆为独立事件而无法整合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事件整合方法应用于电子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收集已建立的多个事件;将多个事件依据各事件所记录的发生时间进行排序;计算多个事件中的任意两个目标事件的事件相似度,并判断该事件相似度是否超过定义值;其中事件相似度是以两个目标事件的事件时间相似度、事件人物相似度及事件地点相似度合并计算后所取得;若事件相似度超过定义值,则整合两个目标事件为同一事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判断该两个目标事件的一事件时间差小于一设定时间值时,则依据该事件时间差计算出该事件时间相似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判断发生该两个目标事件的一事件地点距离差小于一设定距离值时,则依据该事件地点距离差计算出该事件地点相似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依据出现于该两个目标事件中的至少一者的一参与人物信息,计算出该事件人物相似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多个事件可通过不同来源所建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定义值依据该两个目标事件的一事件类型组合不同加以调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通过过滤该多个事件,筛选出包括一参与人物信息及一地点信息的该事件做为该目标事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事件整合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一操作界面接收一指令以决定一目标人物;自经处理后的该多个事件中筛选出包含该目标人物的所有事件;依该发生时间排序并于该操作界面显示包含该目标人物的所有事件。
通过本发明的设计,本发明的事件整合及显示方法能收集以不同来源建立的事件,并且依据任意两个事件的所计算出的事件相似度,来决定是否将两个事件整合为同一事件,并且以时间排序及显示经处理后的各个事件。如此将有利于使用者便于查找同一事件的相关信息,并且免除需要开启不同应用程序的繁复操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事件整合系统的系统方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事件整合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事件整合系统的操作界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事件整合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事件整合及显示系统 10:事件收集模块
20:事件排序模块 30:事件处理模块
40:事件整合模块 50:界面产生模块
100:操作界面 101、102、103、104: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出多个实施例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87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