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密码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88860.2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46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柳长庆;柳永诠;丁丕显;王福艳;柳伟生;吴文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聚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许宗富 |
地址: | 11405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密码锁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融业保险箱、柜等设备上配套的电子密码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进步,机械锁的安全性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各行业的需求,这时电子锁应运而生。目前电子锁已发展到遥控开锁的技术水平,这种方式给操作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常见的遥控式电子防盗锁主要有光遥控和无线电遥控两类。光遥控利用窄角度的光传输密码,优点是传输信息量可以很大、速度极快、人眼识别不出来,又无法在光路径上以仪器捕获信号试图复制,因此保密性极高,但是传输信号空间角度窄、距离短。无线电遥控的优点也是传输信息量可以很大、速度快、人眼识别不出来,并且传输范围广、距离远,但发射的信号弥散空间,容易被仪器捕获,因此适合采用“动态密码”,这样即使捕获了当时的信号也无利用、复制的价值,如果再辅以生物指纹特征双重授权,则这种无线电传输的电子密码锁则会大大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电子密码锁的发展现状,本发明弥补了当前电子密码锁在安全技术水平上的不足之处,实现了一种无线数据传输及无线现场供电、动态密码与指纹识别双重保险且受管理中心的上位机总体控制的新一代电子密码锁。
电子密码锁的控制和管理方法,具体是指用动态密码及指纹特征双重授权、通过无线电给锁体供电并传输数据、密码对开锁者不透明的电子锁在应用中的开关锁控制及与远程管理中心的电脑进行信息交换及信息存储的管理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密码锁系统,包括
若干个密码锁主机,安装在箱柜设备的门上,用于根据手持机发送的动态密码判断是否执行开锁动作,生成返回码保存并发送给手持机,下一次开锁时采用与上位机相同的算法生成新密码,每个密码锁主机具有一个唯一的ID号并记录在手持机和上位机中;
手持机为移动式设备,每部手持机可以管理多个密码锁主机,用于识别操作者的指纹、向密码锁主机发送动态密码、接收密码锁主机发送来的返回码并将该返回码传送给上位机;
上位机,用于保存手持机发送来的返回码及密码锁主机的工作记录,在下一次操作时根据返回码动态生成新密码,将新密码传送给对应的手持机。
所述密码锁主机在启用前处于非加密状态,该状态下用公共的初始密码开锁启用,启用后转为加密状态,初始密码失效。
所述手持机为密码锁主机无线供电并通过无线信号与密码锁主机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手持机由其内部的锂电池或干电池供电。
所述手持机与上位机通过RS232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
一种电子密码锁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初始化电子密码锁系统,
执行开锁操作前,上位机根据上次开锁的返回码计算出本次的开锁密码,并将开锁密码及操作者编号传送给手持机;
执行开锁操作时,手持机通过读取指纹信息验证操作者是否具备开锁权限,手持机由具备开锁权限的操作者将其与密码锁主机在耦合区对接,对密码锁主机充电,充电完成后,手持机将密码以无线信号传送给密码锁主机,
密码锁主机将保存的上次开锁的返回码按照与上位机相同的算法计算本次开锁的密码,判断该密码与手持机传送的密码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执行开锁;
手动闭锁,密码锁主机通过无线信号将返回码传送给手持机;
手持机将返回码和密码锁加密状态、锁开闭状态信息发送给上位机并保存。
所述初始化电子密码锁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将密码锁主机的ID号登记在上位机和手持机中,所述ID号作为密码锁主机在上位机中的跟踪编号并用于通讯中的数据包识别;
在手持机中录入管理员和/或操作员的指纹信息;
验证管理员和/或操作员的指纹信息是否匹配,验证通过后将手持机与密码锁主机在耦合区对接,对密码锁主机充电,充电完成后手持机将管理员和/或操作员编号、初始密码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给密码锁主机;
密码锁主机接收ID号与自身相同的数据包,判断管理员和/或操作员编号和初始密码是否正确,如果都正确则执行开锁操作,密码锁主机由非加密状态转换为加密状态;
密码锁主机产生返回码并保存,将返回码传送到手持机中;
手持机将所述返回码传送到上位机中。
如果指纹信息不匹配的次数超过上限,则手持机触发报警提示并重新录入指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聚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聚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888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纸币管理系统以及纸币管理方法
- 下一篇:对象跟踪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