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多元醇基溶液中合成二硒化镍纳米晶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90038.X | 申请日: | 2013-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6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靳正国;刘彤;李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19/04 | 分类号: | C01B19/04;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张宏祥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元 溶液 合成 二硒化镍 纳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纳米材料的,特别涉及一种在多元醇基溶液中合成Ni Se2纳米晶的方法。
背景技术
Ni-Se系化合物是过渡金属硫族半导体材料,由于Ni价电子结构(3d84s2)的特点以及Ni和Se电负性的差异,导致多种Ni-Se系化合物的存在,各物质性质也有所差异。其中NiSe2材料近年来在电、磁、光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NiSe2是窄禁带半导体材料,通常以黄铁矿(立方晶体结构)和白铁矿(斜方晶体结构)两种形态存在,它在基态时是泡利顺磁性物质,磁化系数约为1×10-6emu/g,随温度升高显示微弱的上升(参见S.Ogawa,J.Appl.Phys.,1979,50,2308)。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电传导、催化反应、光伏器件,日前,又报道称用于锂电池和染料敏化电池。
目前,湿化学法,尤其是水热法和溶剂热法,以其利于控制产物的合成、形貌、粒径尺寸和无机材料定向生长,保证产物纯度和结晶性等特点,已替代传统的热蒸发法、气相沉积法、机械合金化法等,普遍应用于NiSe2的制备。早在1997年,Parkin的团队就报道在低温下,通过液氨法合成金属硫属化物,但是产物NiSe2是非晶态,需要在250-300℃下热处理2h以保证晶态,同时考虑到液氨的安全性问题有待完善(参见G.Henshaw,et.al.,J.Chem.Soc.DaltonTrans.,1997,231)。随后Zhao-Hui Han等人采用溶剂热法,将醋酸镍和硒粉混磨后置于高压釜中反应,所用溶剂为去离子水和多种有机试剂(乙二胺、吡啶、四氢呋喃),同时调节温度得到不同形貌的Ni-Se系化合物(参见Zhao-Hui Han,et.al.,Chem.Mater.,1999,11,2302-2304)。次年,Weixin Zhang等人采用水热法,在90-100℃条件下反应10-15h,其中硒单质预先溶于含有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而氯化镍则事先与乙二胺四乙酸、酒石酸络合,所得产物结晶性良好,形貌呈盘状,但粒径分布较宽(参见Weixin Zhang,et.al.,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2000,209,213-216)。2005年,Aiwu Zhao等人根据Ni-Se系化合物特点,针对形貌加以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iSe2纳米电缆和纳米管(参见Aiwu Zhao,et.al.,Chemistry Letters,2005,34,8)。综上所述,水热法和溶剂热法均需要高压反应条件,耗时耗能成本高,操作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且化学组分不易控制;同时发现制备NiSe2常用溶剂为乙二胺、吡啶等有机溶剂,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且容易造成污染。因此,开发一种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且具有绿色合成特点的制备方法对合成NiSe2材料以及推广其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克服现有技术的耗时、耗能、成本高、操作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化学组分不易控制,以及常用溶剂毒性较大的缺点,首次采用液相化学合成法——热注入法,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利于保证产物纯度、化学计量比可控、绿色无毒、成本低的制备NiSe2纳米晶的方法。本发明以多元醇作为低碳链有机溶剂,同时还是极性非水溶剂,其性质稳定,沸点较高,在热注入法中作为反应介质,合成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合成产物物相稳定单一。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在多元醇基溶液中合成二硒化镍纳米晶的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1)配制前驱体溶液
称取0.25mmol即0.0747g六水合硝酸镍,溶解于10ml三乙二醇中,常温搅拌45min,得到稳定的镍先质阳离子源溶液;另在三口圆底烧瓶中加入40ml三乙二醇,并添加硒粉,然后添加0.1g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简称PVP,磁力搅拌5min,得到阴离子源溶液;其中Ni/Se摩尔比分别为1:2、1:1.9、1:1.8、1:1.7。
(2)回流反应合成NiSe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00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暖遮光面罩
- 下一篇:三釜式硫氢化钠连续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