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豆杉防治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2328.8 | 申请日: | 2013-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1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周武江;李学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主分类号: | A01G23/00 | 分类号: | A01G23/00;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631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豆杉 防治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豆杉的救治技术。
背景技术
红豆杉是第世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植物,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目前我国已有相关技术研究红豆杉种植技术,如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32314.0的发明专利“南方红豆杉种植方法”公开了一种从播种育苗到栽培造林的种植技术。但是,目前国内对红豆杉树的救治技术没有申请有专利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豆杉救治技术,同时对红豆杉树进行补给营养和病虫害防治,使红豆杉树能够健康生长。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法达到上述目的:
红豆杉防治技术,通过以下步骤得以实现:
(1)土壤环境改善,在冬季进行,首先去除红豆杉树周边50米碱性土质或建筑垃圾,然后距离树方圆5~15米的范围内挖一条深30~35cm,宽60~100cm的沟,然后依次放入5~8cm的透气材料,5~8cm的有机肥和复合肥,5~8cm的透气材料,最后盖上泥土并设置透气孔;
(2)营养补充,在春夏季进行,每20天对树冠喷洒营养液。
(3)病菌和害虫防治,首先去除树基部腐烂部分和树枝干枯部分,切出完全健康的木质部为止,然后对切口以次进行喷涂杀菌剂、防腐剂,对树冠定期进行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
所述的农家肥是草木灰,并经过腐熟处理,按每吨农家肥放入100~120kg碳酸氢铵和1000~1100倍的菌灵混合均匀,密闭发酵20天即可。
所述的有机肥含有硝酸钙、硝酸钾、尿素、磷酸二氢铵,其比例为8:7:5:4:1。
所述的有机肥与复合肥的比例为5:1,并且先进行混合。
所述的透气材料为秸秆透过粉粹机粉粹制成,并经双氧水杀菌处理。
所述的通气孔为每米1个。
所述的防腐剂为桐油。
所述的杀菌剂为双氧水、过氧乙酸或多菌灵。
所述的杀虫剂为杀满灵。
所述的营养液所含原料及含量如下:
本发明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进行土地改善,使红豆杉树有充足的营养进行生长,同时通过病菌和害虫的防治,避免了红豆杉树因病菌和害虫侵害而造成枯黄甚至死亡等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通过对老红豆杉树进行下列防治技术的步骤,保证红豆杉的正常生长,
(1)前期准备
有机肥的制作,将草木灰经过腐熟处理,按每吨农家肥放入100~120kg碳酸氢铵和1000~1100倍的菌灵混合均匀,密闭发酵20天。
复合肥的制作,将硝酸钙、硝酸钾、尿素、磷酸二氢铵按比例为8:7:5:4:1。
将有机肥与复合肥按5:1的比例混合。
将秸秆通过粉粹机打碎,然后经过双氧水消毒杀菌处理。
准备桐油,双氧水、过氧乙酸或多菌灵,杀满灵。
营养液按下列原料及含量配置:
(2)对老红豆杉树的土壤环境改善。
在冬季进行,首先去除红豆杉树周边50米碱性土质或建筑垃圾,然后距离树方圆5~15米的范围内挖一条深30~35cm,宽60~100cm的沟,然后依次放入5~8cm的透气材料,5~8cm的有机肥和复合肥,5~8cm的透气材料,最后盖上泥土并设置透气孔;
(3)营养补充,在春夏季进行,每月对树冠喷洒营养液。
(4)病菌和害虫防治,首先去除树基部腐烂部分和树枝干枯部分,切出完全健康的木质部为止,然后对切口以次进行喷涂杀菌剂、防腐剂,对树冠定期进行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让熟悉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本质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未经遵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23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