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98055.8 | 申请日: | 2013-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3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雅林;王阳;孙文博;郑胜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91/18 | 分类号: | C07D491/18;A01P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21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斑蝥 亚胺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斑蝥素衍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斑蝥素(cantharidin)又叫芫菁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斑蝥等芫菁科昆虫体内的萜类内生性防御物质。研究发现,其具有抑制肿瘤、杀虫、杀菌的活性,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斑蝥素的毒性大,合成复杂。近年来研究表明,斑蝥素少了2,3位两个甲基之后的化合物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不仅保持了较强的抑制肿瘤的活性,而且毒性大大降低,基本上消除了斑蝥素对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加上去甲斑蝥素的合成步骤和条件都非常简单,故而在抑制肿瘤方面去甲斑蝥素已然成为斑蝥素最理想的替代品。
斑蝥素对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主要表现在菌丝原生质体内液泡增多、空腔增大且有不正常物质沉积,导致菌丝细胞膨大、不均匀,进而造成菌丝的膨大扭曲生长,以致导致胞内物质外渗,失去正常隔膜的功能,最终导致细胞衰亡。去甲斑蝥素对一些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造成菌丝加粗、中空和部分膨大。去甲斑蝥素对一些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活性类似斑蝥素,虽然抑制作用略低,但是其易合成、成本低,有望成为新型杀菌剂先导化合物。
如何解决斑蝥素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斑蝥素类农用药剂研发的主要瓶颈。鉴于以上因素的限制,若以斑蝥素作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一系列斑蝥素衍生物,然后进行生物测定,筛选出与斑蝥素具有相似、相同甚至更高活性的类似物,将会促进斑蝥素类农用药剂的产业化,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去甲斑蝥素的基础上合成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应用于植物抑菌。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包括:
N-(3’-氯苯基)去甲斑蝥酰亚胺,其结构式为:
N-(3’-溴苯基)去甲斑蝥酰亚胺,其结构式为:
一种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
以去甲基斑蝥素为先导化合物,保留其六元环与氧桥部分,用芳香胺通过酰化反应取代其结构中的酸酐部分,从而获得芳香胺取代的斑蝥素衍生物。
所述的芳香胺为间氯苯胺或间溴苯胺。
具体包括以下操作:
以三乙胺、甲苯作为溶剂,将去甲斑蝥素与间氯苯胺或间溴苯胺混合后,加热回流充分反应,反应完成后室温下冷却,然后分离出固体,得到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
所述的三乙胺与甲苯的体积比为1:8~10,去甲斑蝥素与间氯苯胺或间溴苯胺的摩尔比为1∶1;加热回流反应36h。
所述的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还用乙酸乙酯-正己烷混合溶剂对其进行重结晶,其中乙酸乙酯:正己烷的体积比为1~2∶5。
所述的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在制备农用药剂中的应用。
所述的应用,是在制备斑蝥素类农用药剂中的应用。
所述的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在制备抑制植物病原菌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应用,是在制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药物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是以去甲基斑蝥素为先导化合物,保留其六元环与氧桥部分,用芳香胺通过酰化反应取代其结构中的酸酐部分,而得到的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新化合物,分别为:N-(3’-氯苯基)去甲斑蝥酰亚胺和N-(3’-溴苯基)去甲斑蝥酰亚胺。
本发明提供的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采用一步反应完成,简单易行。
本发明提供的去甲斑蝥酰亚胺类衍生物具有广谱的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可应用于斑蝥素类农用药剂的制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方面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化合物N-(3’-氯苯基)去甲斑蝥酰亚胺1H-NMR谱测定结果;
图2为化合物N-(3’-氯苯基)去甲斑蝥酰亚胺13C-NMR谱测定结果;
图3为化合物N-(3’-溴苯基)去甲斑蝥酰亚胺1H-NMR谱测定结果;
图4为化合物N-(3’-溴苯基)去甲斑蝥酰亚胺13C-NMR谱测定结果;
图5为化合物N-(3’-氯苯基)去甲斑蝥酰亚胺对苹果褐腐菌的抑菌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980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