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畜禽养殖废水和沼液处理方法及回收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1458.3 | 申请日: | 2013-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梁运祥;葛向阳;陈正军;柯雪佳;吴定心;余薇;俞快;罗小峰;彭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特微生物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宋国荣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畜禽 养殖 废水 处理 方法 回收 利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畜禽养殖废水和沼液处理方法及回收利用方法,特别涉及废水及沼液的无害化处理及达标排放水的回收利用。
背景技术
迅猛发展且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业所集中的、高浓度排放的大量废水及沼液,对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解决废水及沼液污染的现有技术,其中之一是沼气处理工程。它是将畜禽养殖的粪便及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后形成沼液,较成功地解决了废水和沼液处理的一些问题,但仍然存在下述问题:沼液中含有较多的营养元素和促进生物生长发育的因子,还有生长调控物质和维生素、生长激素等,可作为生物肥料灌溉农田和鱼饲料喂养养鱼产生经济效应,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但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污水及粪便经过沼气工程产生大量沼液的过程中,COD损失80%-95%、氮素损失约为5%-10% ,而磷素几乎没有损失,虽然沼液可以作为生物肥料和饲料,灌溉土地、养鱼,但沼液的COD、总氮、氨氮、总磷依然较高,无法达到养殖污染物排放的标准。需要足够土地消纳沼液、沼渣,并有一倍以上的土地轮作面积,使整个养殖场(区)的畜禽排泄物在小区域范围内全部达到循环利用的情况。而对于一些大型集约化养殖场因为周边土地有限,每年产生的沼液量远大于周边环境承载量,部分沼液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现有技术还有在传统的沼液处理基础上进行生物综合处理方法。例如,发明专利CN102267787A是利用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吸附剂及滤食性鱼类对沼液进行强化处理,但需每日按照沼液量来投加微生物菌剂,如果沼液日处理量大时,成本较高。再如,发明专利CN102701512A采用生化法结合物化法的组合工艺处理沼液,主要技术包括吹脱和SBR处理技术。发明专利CN10270283A是以厌氧菌和好氧菌株木霉和酵母菌为主要菌株,通过固定化包埋技术,实现高效修复畜禽养殖的污水。上述专利最终目的是达标排放,而不能实现沼液脱色、除臭、消毒,不能达到回用冲栏的要求,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还有,由于投菌时机存在问题,因而投菌量大,成本高,不易大规模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畜禽养殖废水和沼液处理方法及回收利用方法,该方法将微生物菌剂与污水好氧处理工艺相结合,利用高效微生物快速分解污染物,达到脱色除臭的效果,经消毒处理后可实现达标排放,或作为冲栏水回用,实现节能减排,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的目的。
本发明的一种畜禽养殖废水和沼液处理方法技术方案是:
一种畜禽养殖废水和沼液处理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沼液制备与储存:用常规方法将畜禽舍污水经厌氧反应系统处理后输入沼液储池储存;
B、沼液调节:将沼液储池中的沼液输送到沼液调节池中进行沉淀分离和/或去除沼液中的悬浮物;
C、沼液生物处理:将沼液调节池中经过调节的沼液输出进行步骤C1的沼液达标排放处理,或一路输出进行所述步骤C1的沼液达标排放处理,而另一路输到EM 池中进行步骤C2的混合菌剂处理;
所述步骤C1的沼液达标排放处理是:将经过沼液调节池调节的沼液输到SBR微生物强化池中强化处理;或将经过沼液调节池调节的沼液先输到好氧真菌培养池中进行好氧真菌处理,然后再经过SBR微生物强化池进行强化处理。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畜禽养殖废水和沼液处理方法,其SBR微生物强化池中强化处理是消除沼液污染物和培养出包括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强化处理:所使用的菌剂主要是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乳酸菌至少2种的组合;菌剂用量按1%—10%的接种量接入处理池;菌剂的菌含量为1×106-1×1012cfu/g之后再定期补充。
所述的畜禽养殖废水和沼液处理方法,其SBR微生物强化池中液体温度控制在15-35℃,停留时间为2-3天. 处理流程包括进液时间0.5小时,曝气时间4.5小时,沉淀时间2.5小时,排放时间0.5小时;处理流程每天循环运行3次,曝气时池中液体溶氧控制在2-5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特微生物环保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特微生物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14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