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1479.5 | 申请日: | 2013-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0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杨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8 | 分类号: | H04L12/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思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15 | 代理人: | 林祥 |
地址: | 310053 浙江省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广域网WAN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同的用户对其需求也各不相同。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使用场景中对WAN口的汇聚密度要求越来越大。比如,银行系统可能给每一台ATM机分配一条2M的E1链路,要求把几百个甚至上千个ATM机的2M链路汇聚到一台路由器设备上。另一方面,单个的WAN口链路的带宽也要从2M向155M甚至更高速率发展,比如,要求把几十个155M的链路汇聚到一台路由器设备上,然后接入核心网。这就对汇聚路由器的接口密度和转发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CPU、逻辑器件、以太网交换芯片以及接口卡,所述接口卡包括一个或多个业务接口。逻辑器件与所述接口卡相连,通过自身的第一以太网接口与以太网交换芯片上的第二以太网接口相连,并通过内部总线与CPU相连;该逻辑器件用于接收来自业务接口的正向数据报文,根据预先保存的接口映射表确定该业务接口对应的VLAN ID,将该正向数据报文的链路层封装修改为以太网封装,其中修改后的以太网正向数据报文的源MAC地址以及目的MAC地址分别为第一以太网接口的MAC地址以及第二以太网接口的MAC地址;修改后的以太网正向数据报文的VLAN ID为接口映射表中与业务接口对应的VLAN ID;该逻辑器件进一步用于从第一以太网接口接收到以太网反向数据报文,根据预先保存的接口映射表确定该以太网反向数据报文的VLAN ID所对应的业务接口以及该业务接口的链路层封装,并将该以太网反向数据报文的以太网封装修改为与该业务接口的链路层封装,然后通过该业务接口发送出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接口映射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支持IP转发功能的以太网交换芯片的出现,路由器对以太网报文的处理也从传统的软转发向基于交换芯片的硬件转发过渡,实现了对以太网口的高密度和高性能处理。
而对于E1/POS(Packet Over Sonet/SDH,SONET/SDH上的分组)这类的业务接口,其通常作为WAN口使用。目前路由器对这类业务接口上的报文还都是采用软转发方式,也就是靠软件来执行转发。但CPU的处理能力提升有限,同时还承担着很多控制层面的处理,当WAN口的数量较多,汇聚起来达到数G这样的量级时,CPU的处理压力将会很大。为解决这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新架构的网络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路由器是工作在网络层的网络设备,支持广域网各种WAN口的连接,丰富的WAN口或者说支持多种不同的传输链路是路由器的特点之一。但在链路层中,正是由于其业务接口类型丰富,这导致路由器的以太网口过于少,无法利用成熟以太网交换芯片的在转发处理上的吞吐和性能优势。请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CPU、逻辑器件、以太网交换芯片以及一个或多个对外的接口卡。逻辑器件与所述接口卡相连,通过自身的第一以太网接口与以太网交换芯片上的第二以太网接口相连,并通过内部总线与CPU相连。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从业务接口进入发往以太网交换芯片的报文称之为正向报文,而从以太网交换芯片发往逻辑器件业务的报文称为反向报文。在正向数据报文的处理上,逻辑器件接收来自业务接口的正向数据报文之后,根据预先保存的接口映射表确定该业务接口对应的VLAN ID,将该正向数据报文的链路层封装修改为以太网封装,其中修改后的以太网正向数据报文的源MAC地址以及目的MAC地址分别为第一以太网接口的MAC地址以及第二以太网接口的MAC地址;修改后的以太网正向数据报文的VLAN ID为接口映射表中与业务接口对应的VLAN ID;
在反向数据报文的处理上,该逻辑器件在从第一以太网接口接收到以太网反向数据报文之后,根据所述接口映射表确定该以太网反向数据报文的VLAN ID所对应的业务接口以及该业务接口的链路层封装,并将该以太网反向数据报文的以太网封装修改为与该业务接口的链路层封装,然后通过该业务接口发送出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14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轮胎漏气预警装置
- 下一篇:MVB网卡MUE协议测试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