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WAVE的车载通信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02710.2 | 申请日: | 2013-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2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拓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拓彬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8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wave 车载 通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WAVE的车载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普及,私家车拥有量的激增,道路拥塞的日益严重,交通事故的频发,以及各式各样车载设备的不断涌现,车载通信领域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传统的车辆通信网络通常只是针对于公路计费等用途设计的封闭式通信网络,新近的发展使得车辆支持车间自主通信从而互通安全信息。但是由于在网络架构方面的缺陷,原有的系统只能对高速行驶中的车辆提供局部区域内的信息交互,无法实现车辆与智能交通控制中心进行实时数据服务和接入宽带无线网络。从车辆无线接入技术的角度,目前绝大多数的车辆移动通信网络研究基于IEEE 802.11的通信技术,但802.11具有覆盖范围小、车辆移动过程中需要频繁切换连接路边单元、服务质量(QoS)支持弱、无法对多媒体信息提供高质量支持的弱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覆盖范围广、高质量支持多媒体信息、安全且易部署、低成本的基于WAVE的车载通信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WAVE的车载通信系统,包括第一外部装置、第二外部装置、WAVE协议栈、扩展接口、路边单元和车辆上安装的片上单元,所述第一外部装置、路边单元、WAVE协议栈、扩展接口、片上单元和第二外部装置依次相连,所述路边单元、片上单元和WAVE协议栈连接成WAVE标准覆盖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外部装置通过扩展接口与路边单元相连;所述第二外部装置通过扩展接口与片上单元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片上单元通过WAVE协议栈和路边单元相连。
本发明基于WAVE的车载通信系统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所述车载通信系统采用了WAVE,创建了覆盖范围广、高质量支持多媒体信息、安全的车用自组网络,而且更容易部署,成本也更低,更加符合商业模式的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WAVE的车载通信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WAVE的车载通信系统中WAVE协议栈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WAVE的车载通信系统,包括第一外部装置、第二外部装置、WAVE协议栈、扩展接口、路边单元和车辆上安装的片上单元,所述第一外部装置、路边单元、WAVE协议栈、扩展接口、片上单元和第二外部装置依次相连,所述路边单元、片上单元和WAVE协议栈连接成WAVE标准覆盖区域。
所述第一外部装置通过扩展接口与路边单元相连;所述第二外部装置通过扩展接口与片上单元相连。所述片上单元通过WAVE协议栈和路边单元相连。
从宏观上而言,WAVE的通信方式,主要包含车辆和车辆之间的通信,车辆和路边单元之间的通信,以及车辆和便携设备之间的通信。车辆上安装的片上单元之间、片上单元和行人之间组成小型的无线ad-hoc网络,完成安全、娱乐等信息的交互;片上单元还可以通过路边单元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和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等网络相连接,完成信息的交换。WAVE中的模块主要包含片上单元、路边单元和WAVE协议栈。基于嵌入式处理单元的OBU(汽车上安装的片上单元),相当于802.11网络中的STA,即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终端,不同OBU只是通信方式和频率的差异;RSU(路边单元)相当于802.11中的AP,主要负责车载单元的接入,以及与其他网络的互联。在没有路边单元的情况下,车辆上安装的片上单元之间组成移动的车载自组网络;路边单元和片上单元利用WAVE协议栈通信,从而完成应用报文的交互过程。
WAVE标准采用了基于802.11的协议架构,达到获得更高的通信速率和更大的传输范围,以及与现有的Internet和移动通信网络更好地融合的目的。WAVE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服务和接口被标准化使得V2V和V2I通信变得更加安全可行,也为车载环境下更广范的应用(包括车辆安全、自动计费、增强型导航和交通管理等)提供了基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拓彬,未经李拓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27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