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横向拨轮式玉米掰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3050.X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0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其昀;孙雪峰;曹树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D45/02 | 分类号: | A01D4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横向 轮式 玉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玉米收获机上的玉米摘穗装置,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摘穗装置是玉米收获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目前主要的摘穗装置是辊式摘穗装置,该类装置与人工掰穗原理不同的是,通过一对带有螺旋凸筋的摘穗辊对玉米茎秆进行拉伸,并对玉米果穗进行强制挤压,实现秆穗分离,摘穗方式十分不合理。这类摘穗装置的缺点一是摘穗装置结构复杂、装置笨重、动力消耗大,工作效率低,因此造成玉米收获成本居高不下;二是辊式摘穗装置容易啃伤玉米根部,造成玉米籽粒损失,虽然与摘穗板式比较具有摘穗效果较好,消耗动力相对较小等优点,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补贴政策推动下,获得大量推广,但其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而受到各界的诟病。因此需要研制一种高效低耗节能的新型玉米摘穗装置。
研究发现对玉米穗根部挤压的摘穗方式所需的力要比人工掰穗所需的力大的多,因此模仿人工掰穗方式成为研究低能耗玉米摘穗机的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传统辊式摘穗装置结构复杂、装置笨重、动力消耗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提供了一种模仿人工掰穗的玉米摘穗机构,具有仿生效果好、动力消耗小、适应性强、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横向拨轮式玉米掰穗装置由两组掰穗机构组成,其特征是:每组掰穗机构由拨轮机构(1)、挡板(2)和拉茎辊(3)组成,拨轮机构(1)横向布置,位于挡板(2)上端,拉茎辊(3)纵向布置,位于挡板(2)下端;工作时,拉茎辊(3)将玉米植株向下运输,当玉米果穗运输到挡板(2)处,此时拨轮机构(1)通过旋转的掰穗筒(4)模仿人工掰穗由上而下将玉米果穗掰下。
所述的玉米掰穗装置,其特征是:每组拨轮机构(1)由掰穗筒(4)、拨轮盘(5)、传动轴(6)、输入链轮(7)组成;掰穗筒(4)数量1-10个,圆形阵列焊接在拨轮盘(5)上;收获机通过输入链轮(7)将动力传递给传动轴(6),传动轴(6)转动从而带动拨轮盘(5)、掰穗筒(4)一起旋转。
所述的玉米掰穗装置,其特征是:两组拨轮机构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是左右对称布置,一种是交错布置即左、右侧掰穗筒(4)错开布置,两组拨轮机构相向向内旋转。
所述的玉米掰穗装置,其特征是:掰穗筒(4)呈哑铃状,由圆柱筒两端焊接圆柱板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该掰穗装置结构简单,质量小,很小的功率就可以带动机构工作,降低了摘穗成本。(2)掰穗筒呈哑铃状由上而下将玉米果穗拨下,模仿人工掰穗的自然摘穗方式降低了能耗,节约能源,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3)玉米果穗一般长在茎秆的一侧,少数果穗长在另一侧或两侧均长果穗,该摘穗装置左右对称布置,可以防止漏摘。(4)该掰穗装置质量小、能耗低、适应性强、仿生效果好、实用性强等优点使得摘穗机更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掰穗装置的主视图(拨轮机构左右对称布置)
附图2为掰穗装置的主视图(拨轮机构交错布置即左、右侧掰穗筒错开布置)
附图3为拨轮机构的左视图
附图4为掰穗筒的左视图
附图5为掰穗筒的主视图
附图中:1、拨轮机构 2、挡板 3、拉茎辊 4、掰穗筒5、拨轮盘 6、传动轴 7、输入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制。如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掰穗装置安装在收获机的前方,由收获机带动机构工作。横向拨轮式玉米掰穗装置由两组掰穗机构组成,每组掰穗机构由拨轮机构(1)、挡板(2)和拉茎辊(3)组成,拨轮机构(1)横向布置,位于挡板(2)上端,拉茎辊(3)纵向布置,位于挡板(2)下端;工作时,拉茎辊(3)将玉米植株向下运输,当玉米果穗运输到挡板(2)处,此时拨轮机构(1)通过旋转的掰穗筒(4)模仿人工掰穗由上而下将玉米果穗掰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30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