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现场服务终端的现场加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5498.5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5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保丰;赵兵;刘鹰;吕英杰;翟峰;付义伦;梁晓兵;孙志强;岑伟;卢艳;袁泉;曹永峰;史树冬;冯占成;任博;张庚;杨全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现场 服务 终端 加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具体讲涉及一种基于现场服务终端的现场加封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场服务终端是一种应用密码技术实现与智能电能表、采集终端和电子封印等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安全认证、抄表、参数设置、应急合闸、密钥下装和资产管理等操作的便携式手持设备。电子封印是采用内附RFID射频标签(电子标签)作为信息载体的封印,封印信息存储在RFID电子芯片内。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逐步将电能表老式的铅封更换为电子封印以适应流水线检测和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电子封印与老式的铅封相比施封方式也明显不同,电子封印施封时只需轻轻一按就能将电子封印固定到电能表上,简单方便,封印的相关信息存储在内部的电子芯片中,通过RFID读写设备可以读取、设置和修改电子芯片内部存储的信息。
为了提高电子封印信息的安全性,电子封印内部信息的读写一般都采用加密的方式进行。但目前还尚未有一套完善的方法对现场进行加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现场服务终端的现场加封方法,在现场服务终端中安装具有加解密功能的安全单元,可以实现施封任务数据和操作日志的加解密和MAC计算;同时现场服务终端安装有RFID射频读写器,可以实现与电能表电子封印进行通信;在现场施封、换封过程中,现场服务终端首先与电子封印进行双向的身份认证,认证通过后现场服务终端可以读取电子封印信息密文,经过安全单元解密后得到电子封印明文信息,施封信息经过安全单元加密后现场服务终端可以写到电子封印中,电子封印解密后得到数据明文存储到电子封印安全存储区。利用现场服务终端对现场电能表进行施封的方法,能够安全有效的读写电能表电子封印的信息,实现现场施封、换封业务。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现场服务终端的现场加封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下载现场施封数据;
(2)与电子封印进行双向身份认证;
(3)读取电子封印信息密文;
(4)解密得到封印信息存储并显示;
(5)加密得到施封数据密文;
(6)现场施封。
优选的,所述现场服务终端与电子封印的通信方式采用13.56MHz的射频方式实现。
优选的,所述步骤(2)包括现场服务终端先发送认证指令,电子封印返回随机数R1;现场服务终端发送密文ER1和随机数R2,电子封印解密ER1,并比较R1正确后发送密文ER2,现场服务终端解密ER2,并比较R2正确后认证完成。
优选的,所述步骤(4)包括根据明文信息中的校验码判断此电子封印是否合法有效。
优选的,所述步骤(5)包括现场服务终端利用安全单元加密施封数据,将施封数据密文信息发送给电子封印。
优选的,所述步骤(6)包括电子封印解密数据密文后判断明文数据是否有效,有效后存储到安全位置。
优选的,所述现场服务终端读取、设置、修改电子封印内的信息时要以密文的形式进行。
优选的,所述加密方式采用国密SM7算法,密钥采用流加密方式产生,每次通信时采用的密钥都不相同。
优选的,所述解密方式采用国密SM7算法,密钥采用流加密方式产生,每次通信时采用的密钥都不相同。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利用现场服务终端安全单元加密施封数据和解密封印中的数据,利用RFID射频读写单元对现场电能表进行施封、换封。这样既保证了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使用现场服务终端内部的安全单元对封印数据进行加解密运算和完整性校验,不需要远程连接密码机,运算速度快。
3.现场服务终端与电子封印进行通信时,数据都是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传输,安全可靠,并能达到机密性、完整性、抗抵赖的要求。
4.使用双向的身份认证机制,即可鉴别现场服务终端身份的合法性也可鉴别电子封印身份的合法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现场服务终端的现场加封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54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煞车装置及具有煞车装置的幼童载具
- 下一篇:一种手推车制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