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阳极板泡洗液的循环利用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6517.6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9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钟文华;邹铁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梧州漓佳铜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7/06 | 分类号: | C25C7/06;C25C1/12;C23G1/36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黄永校 |
地址: | 543103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阳极板 泡洗液 循环 利用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电解精炼阳极表面除杂装置及方法,具体是一种铜阳极板泡洗液的循环利用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铜电解精炼常采用不锈钢或铜始极片做阴极,火法精炼所得到的阳极铜作阳极。从火法精炼车间运来的阳极铜表面常带有一定厚度的氧化层、脱模剂、搬运过程中粘结的杂质等,这些物质在铜电解过程中,随着铜的电化学溶解,这些物质与阳极主体脱落,漂浮到阴极上长成粒子,从而影响阴极铜的质量。
为除去阳极铜板表面杂质及氧化层,常规做法是在电解槽旁设置铜阳极泡洗槽,将阳极铜板放入预先配好泡洗液的泡洗槽中泡洗一定时间后再进行电解。但随着泡洗时间的增加,泡洗液中杂质越积越多,泡洗效果将变差,此时泡洗液无法再次利用,需要重新配置泡洗液,这样既增加了工人劳动强度,又造成了泡洗液的浪费。另外,为了提高阳极铜板的泡洗效果,还需额外给泡洗槽提供加热设备,使泡洗溶液温度保持在70~80℃范围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阳极板泡洗液的循环利用装置及方法。它能够解决现有铜阳极板泡洗液不可循环利用,需要额外配置泡洗槽加热设备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铜阳极板泡洗液的循环利用装置,包括泡洗槽、泡洗液进液管、泡洗液出液管,还包括泡洗液净化系统,所述泡洗液净化系统为电解车间电解液循环系统,泡洗液进液管进液端与电解液循环系统中的电解液分配包相连通,泡洗液进液管从泡洗槽的左侧进入;所述泡洗液出液管进液端与泡洗槽的右侧相连通,泡洗液出液管出液端与电解液循环系统中的上清液槽相连通。
所述泡洗槽底壁与水平面有1~3°的斜坡角度;所述泡洗槽底壁斜坡上部设有废泡洗液出口,泡洗槽底壁斜坡下部设有杂质出口;所述废泡洗液出口经管道与电解液循环系统的上清液槽相连。
所述泡洗液进液管经过泡洗槽的左侧上沿进入,经泡洗槽左侧壁、底壁闭合于泡洗槽的右侧壁,贴近底壁的泡洗液进液管上端有4~8个开口,使泡洗液从泡洗槽底部流入。利用新鲜泡洗液的向上冲击力阻止阳极铜板表面脱落下来的杂质沉底。
所述泡洗液出液管进液端与泡洗槽的右侧上沿距离为30~80mm。防止泡洗液溢出。
一种适用于所述的铜阳极板泡洗液的循环利用装置的循环利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利用电解液充当泡洗液,泡洗液从电解液分配包流出,经过泡洗液进液管并从泡洗液进液管开口流出,泡洗液硫酸浓度为170~180g/L,温度达65~67℃,流量30~35L/分;
b、工作后的泡洗液经过泡洗液出液管流入电解液循环系统中与电解液汇合后经过电解液循环系统中的上清液槽、净化过滤器、电解液循环槽、板式换热器、高位槽、电解液分液包净化或加热后再次经过泡洗液进液管进入泡洗槽中。
c、泡洗槽连续工作3~6个月后清洗泡洗槽,清洗泡洗槽时先中止泡洗液流入泡洗槽,再将废泡洗液出口的堵头拔出使废泡洗液流入泡洗液净化系统,待废泡洗液流完后拔出杂质出口的堵头,浆状的杂质经杂质出口流入阳极泥处理车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发明中的泡洗液来源于电解液循环系统中的分配包,可达65~67℃温度,170~180g/L的硫酸浓度,无需单独配备泡洗液及加热设备,减少了铜电解车间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
2、发明中的泡洗液可以通过电解液循环系统的净化再次投入生产,使泡洗液始终保持很好的除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铜阳极板泡洗液的循环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泡洗槽1、泡洗液出液管2、上清液槽3、净化过滤器4、电解液循环槽5、板式换热气6、高位槽7、电解液分配包8、泡洗液进液管9。
图2为泡洗槽的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梧州漓佳铜棒有限公司,未经梧州漓佳铜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65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