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背夹连续生产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09595.1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4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金宗宝;尤立兵;尤恩军;尤时标;李林;腾志宽;陈绍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森富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骆文军 |
地址: | 31561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背夹 连续生产 模具 | ||
1.一种大背夹连续生产模具,它包括下模(1)和上模(2),所述的上模(2)与下模(1)滑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1)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冲孔槽区、冲裁槽区、折脚区、压痕区和折边区,所述的冲孔槽区包括沿下模(1)中心线对称分布的二个弧形孔槽(3)和二个长条形孔槽(4),长条形孔槽(4)位于弧形孔槽(3)的右侧,所述的冲裁槽区为沿下模(1)中心线对称分布的二个冲裁槽(5),二个冲裁槽(5)之间设有圆孔槽(6),所述的长条形孔槽(4)中线与冲裁槽(5)中线之间的距离等于大背夹的长度,所述的折脚区包括四个折脚槽(7)和二个折脚容置槽(8),四个折脚槽(7)两两一组,且每组折脚槽(7)及二个折脚容置槽(8)均沿下模(1)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的压痕区包括八个折脚容置槽(8)、二个直痕槽(9)和二个弯痕槽(10),所述的八个折脚容置槽(8)均分为两组,两组折脚容置槽(8)分别位于压痕区的左右两端,且压痕区同一边的间隔的二个折脚容置槽(8)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大背夹的长度,每组的四个折脚容置槽(8)及二个弯痕槽(10)均沿下模(1)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的两组折脚容置槽(8)之间相邻最近的四个折脚容置槽(8)中均设有方孔槽(19),所述的二个直痕槽(9)沿两组折脚容置槽(8)之间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的折边区包括二块折边模(11),所述的二块折边模(11)沿下模(1)中心线对称分布,且二块折边模(11)之间的间距等于大背夹中部的宽度,所述的折边模(11)的上端面高出下模(1)的上端面,所述的上模(2)上弧形孔槽(3)、长条形孔槽(4)、冲裁槽(5)、圆孔槽(6)、方孔槽(19)、折脚槽(7)、直痕槽(9)、弯痕槽(10)及二块折边模(11)之间的正上方的位置设有一一对应的冲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背夹连续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边模(11)左右两侧设有直痕容置槽(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背夹连续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孔槽区、冲裁槽区、折脚区和压痕区内均设有至少一个托块(13),所述的托块(13)的上端面与折边模(11)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的下模(1)的上端面设有与托块(13)一一对应的沉孔(14),所述的托块(13)下端滑动连接在各自对应的沉孔(14)中,且托块(13)下端面与沉孔(14)底面之间设有压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背夹连续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边区的右侧设有剪切区,所述的剪切区包括长条形的剪切槽(15),剪切槽(15)的长度方向与下模(1)的方向垂直,所述的剪切槽(15)的中线到折边模(11)中线垂直距离为大背夹长度的1.5倍,所述的剪切区也设有至少一个托块(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背夹连续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1)上剪切槽(15)的两端均设有折脚容置槽(8)及剪切槽(15)的左右两侧也设有直痕容置槽(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背夹连续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1)上冲孔槽区附近设有导向机构,所述的导向机构包括偶数个导向柱(16),所述的导向柱(16)两两一组,每组的两个导向柱(16)之间的连线与直痕槽(9)平行,且每组的两个导向柱(16)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导向槽(17),所述的导向槽(17)的下侧壁与托块(13)上端面平齐,所述的下模(1)的上端面设有与导向柱(16)一一对应的盲孔(18),所述的导向柱(16)下端滑动连接在各自对应的盲孔(18)中,且导向柱(16)下端面与盲孔(18)底面之间设有压簧,所述的上模(2)上导向柱(16)正上方位置上设有容置导向柱(16)的沉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背夹连续生产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柱(16)为六个,且均布在冲孔槽区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森富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森富机电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0959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