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310410346.4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6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姜化京;海霞;安诺;姜维;左涛;任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特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B1/00 | 分类号: | H04B1/00;H04B1/16 |
代理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11010 | 代理人: | 罗丹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模 语音 解调 设备 | ||
1.一种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天线单元、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单元、FM解调单元、AM解调单元、音频选择输出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
天线单元将接收到的88~138MHz的无线电信号输入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单元,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单元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对所述无线电信号进行变频处理后分成两路,一路经过FM解调单元解调得到FM音频信号,另一路经过AM解调单元解调得到AM音频信号,音频输出单元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选择输出FM音频信号或者AM音频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单元包括:第一混频单元、第一本振单元、第二混频单元和第二本振单元,其中,
第一本振单元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以固定的步进在设定频率范围内产生第一本振信号输入到第一混频单元,第一混频单元将88~138MHz的无线电信号与第一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产生第一中频信号,输入到第二混频单元;
第二本振单元产生固定数值的第二本振信号输入到第二混频单元,第二混频单元将第一中频信号与第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产生第二中频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单元还包括:前置滤波放大单元和中频放大滤波单元,其中,
前置滤波放大单元,连接在天线单元与第一混频单元之间,对天线单元接收到的88~138MHz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
中频放大滤波单元包括:第一中频放大器、第一滤波器和第二中频放大器,其中,第一中频放大器和第一滤波器依次连接在第一混频单元和第二混频单元之间,对第一混频单元输出的第一中频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输入到第二混频单元;第二中频放大单元连接在第二混频单元的输出端,对第二混频单元输出的第二中频信号进行放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本振单元中,数控锁相环、环路滤波器、运算放大器和压控振荡器依次连接,驱动放大器将压控振荡器的输出放大后反馈回数控锁相环,数控锁相环同时接收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并在该控制信号的控制下进行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本振单元中,振荡器配合外部晶体产生第二本振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环路滤波器中,数控锁相环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二电阻和第一电容接地,并且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也作为环路滤波器的输出连接到运算放大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在FM解调单元中,FM宽带滤波器的输出信号经过限幅放大器处理后输入到第一乘法器,同时限幅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经过正交移相线圈处理后得到相应的正交信号,也输入到第一乘法器,第一乘法器将限幅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与所述正交信号相乘得到FM音频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在AM解调单元中,AM窄带滤波器的输出信号同时输入到第二乘法器和同步锁相环,同步锁相环基于AM窄带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产生载波信号,第二乘法器将所述载波信号与AM窄带滤波器的输出信号相乘得到AM音频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音频输出单元包括:切换开关和音频功放,切换开关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选择输出FM音频信号或者AM音频信号,音频功放则对输出的输出FM音频信号或者AM音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语音解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包括PC机及单片机,其中,单片机在PC机的控制下向第一本振单元以及音频输出单元发出控制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特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未经上海特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034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