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蔹提取物美白功效的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11195.4 | 申请日: | 2013-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39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涛;钟佩英;张东丽;张登;李军;苏玉忠;洪燕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蔹 提取物 功效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白蔹提取物,尤其是涉及白蔹提取物美白功效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白蔹是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又名白根、五爪藤、山地瓜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生肌止痛之功效。白蔹入药历史悠久,主要采用其干燥块根,早在《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是历代医家治疗疔痈的重要药物。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表明,白蔹块根的提取物具有调节免疫活性、抗菌、抗肿瘤及兴奋作用等,可用于治疗各种痤疮、溃疡、烧伤、皲裂、黄褐斑及老年斑等。另外,白蔹块根的水提物及醇提物也被证实具有美容功效,但是对于白蔹提取物的美白和抗衰老美容功效检测方法则鲜有报道。对于白蔹提取物的获得,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水提法、醇提法以及新兴起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从白蔹块根中提取。
化妆品中的美白功能性成分(美白剂)的美白机理是:美白剂通过作用于皮肤黑色素形成或代谢途径的某个阶段,控制或抑制黑色素生成,从而实现对皮肤的美白功效。目前多数化妆品中添加的美白剂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或阻断从酪氨酸生成黑色素的氧化反应,从而减少黑色素的生成而达到美白皮肤的效果。因此,该类美白剂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其美白功效的重要指标,抑制率越高则其美白功效越好。目前常用的美白剂功效检测方法有细胞水平功效测定法(陆晔,周名权,吕小枫等.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功效评价.环境与健康.2001,18(2):121–124)、动物实验法(黄畋,仲王旬.某些化妆品致色素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皮肤科.1996,(6):430–431)和人体实验法(Kawada A,Kameyama H,Asai M,et al.A new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whitening effect of a cosmetic using computer analysis of video-captured image.J Dermatol Sci.,2002,29(1):10-18),但大多存在操作复杂、实验技术要求高、检测周期长、精度较差等问题。目前市售常用的美白剂有熊果苷、曲酸、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等物质。
对于化妆品中的抗衰老功能性成分(自由基清除剂)的抗衰老机理,目前学界普遍认同Denham Harman提出来的“自由基(Free Radicals)衰老”学说。该学说认为:在体内许多物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过氧化的自由基,当机体内的自由基代谢处于不平衡状态时,过量的自由基就会引起机体损伤,将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成超氧化物,形成脂褐素;氧自由基过多还会破坏细胞膜及其他重要成分,使蛋白质和酶变性,当自由基引起的损伤积累战胜了机体的修复能力时,就会导致细胞分化状态的改变甚至丧失,从而导致或加速衰老。依据此学说,清除过量的自由基就成为延缓衰老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抗衰老功效检测方法有体内实验法(Blumberg J.Use of Bio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Research Studies.J Nutr.,2004,134(11):3188–3189)和体外实验法(Liu RH,Finley J.Potential cell culture models for antioxidant research.J Agric Food Chem.,2005,53:4311–4314),但普遍存在测定周期长、实验成本高、操作复杂等缺点。目前市售化妆品中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E和辅酶Q10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白蔹提取物在美白功效的检测方法上存在的欠缺,提供一种白蔹提取物美白功效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配制酪氨酸酶溶液、L-酪氨酸溶液和PBS(磷酸缓冲液)溶液作为基础溶液,再分别配制4种待测溶液,4种待测溶液分别为:熊果苷溶液、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白蔹提取物溶液、水提白蔹提取物溶液和醇提白蔹提取物溶液,取4支试管按下表定量加入各基础溶液和4种待测溶液中的一种,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11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烟气净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