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13864.1 | 申请日: | 2013-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国;张天华;陆晓东;陈艳萍;樊国华;韩冰;高汇若;曹文;郑紫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港设施管理服务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吕志英 |
地址: | 300456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解 酸化 系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是一种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
背景技术
MBR技术作为本次改造工程的核心工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膜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在污水处理领域中,膜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相组合的MBR工艺在国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具有节省用地、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
随着南疆污水处理中心油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完毕并投入运行,作为其核心系统的水解酸化间的生化池内投入了部分活性污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活性污泥致毒,其活性受到抑制产生的微生物性质和类群发生改变,有些微生物(如丝状菌)的过量增长形成大量泡沫或浮渣,造成处理池内泡沫和浮渣过多,出现部分含水泡沫和浮渣外溢,对池外壁设置的配电箱及仪器仪表造成侵蚀,并造成配电系统短路及损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同时,上浮污泥随处理水流失,不仅增加了出水的悬浮物固体量,使出水水质严重恶化。最终引起污水处理水质不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排放或者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标准中相应标准的要求回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排泥工艺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通过对水解酸化间内水解酸化池+膜生物反应池内的排泥系统进行改造,使得多余的污泥能及时排出,使水质达一级B标准及回用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其中:在所述好氧池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在所述水解酸化池、好氧池、第一膜生物反应池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中均设置有排泥泵,每台排泥泵由支管连接,同时排泥泵与支管连接部位设有控制支管排泥开关的阀门,再由支管连接至主排泥管,主排泥管设有控制主管排泥开关的主阀门。
本发明的效果是该排泥系统结构可适应油污水的处理系统更好更完整的运行,出水效果好,经处理的含油污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排放或者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标准中相应标准的要求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中:
1、水解酸化池2、好氧池3、第一膜生物反应池4、第二膜生物反应池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加以说明。
本发明的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是解决南疆污水处理中心水解酸化间内生化池内污泥过多的问题。排泥系统的改造主要是在生化池内安装排泥泵,并设置相应的配套管道和控制系统,对生化池内多余的污泥及时排出池内,使得池内污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水解酸化池1、好氧池2,在所述好氧池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在所述水解酸化池1、好氧池2、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中均设置有排泥泵,水解酸化间的排泥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有相互连接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在所述好氧池2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和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在所述水解酸化池1、好氧池2、第一膜生物反应池3、第二膜生物反应池4中均设置有排泥泵,每台排泥泵由支管连接,同时排泥泵与支管连接部位设有控制支管排泥开关的阀门,再由支管连接至主排泥管,主排泥管设有控制主管排泥开关的主阀门,再通过主管延伸铺设至污泥干化场。
所述每台排泥泵均连接有控制电源系统,在所述控制电源系统内设有控制污水浊度系统,当浊度大于200度时,通过排泥泵对池内的淤泥进行排放;当浊度小于150度时,停止排放。通过定期对污水水样的化验检测,利用化验污水悬浮物来判断污水的浊度。通过对池内淤泥的定期排放,使池内活性泥得到更好的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港设施管理服务公司,未经天津港设施管理服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38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