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型化雷达引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16115.4 | 申请日: | 2013-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1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C19/00 | 分类号: | F42C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0009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化 雷达 引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化雷达引信结构。
背景技术
引信是导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导弹发挥终端效应的最终执行装置,其作用成败直接决定了导弹系统与目标对抗的成败。引信结构设计主要是将引信的各个组成部分牢固的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气动外形,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和传递在导弹整个寿命周期内可能遇到的各种载荷。目前引信结构设计主要采用将引信各个组成部分紧固在框架上,然后将框架安装紧固在舱体内。
按照目前引信结构的设计方法虽然也能满足其功能,但是在同样的气动外形条件约束下,其空间利用率不高;反之,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势必会加大体积,从而导致质量增加。这种结构形式不能适应现代武器系统小型化、轻量化、高性能、模块化的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化雷达引信结构,该小型化雷达引信结构能在规定的气动外形条件下提高空间利用率,实现引信结构的小型化、轻量化、高性能、模块化。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小型化雷达引信结构,包括发射天线、毫米波收发组件、视频放大器、信号数字处理器、接收天线;所述毫米波收发组件、视频放大器、信号数字处理器均为圆柱形,且毫米波收发组件、视频放大器信号数字处理器依次两两之间在圆周方向对称连接紧固;所述发射天线、接收天线紧固在毫米波收发组件、视频放大器、信号数字处理器的外表面上;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采用十字对称配置。
所述毫米波收发组件的发射和接收端口、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馈电口均为波导结构。
所述接收天线、发射天线与毫米波收发组件的信号馈送采用波导直连。
所述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波导口前后错位安装。
还包括头锥,头锥在圆周方向紧固于毫米波收发组件的外表面上。
所述头锥采用可承受700℃的驻点高温的耐热材料。
还包括套在毫米波收发组件、视频放大器和信号数字处理器的外表面上的罩壳,罩壳紧固在圆周对称方向。
所述紧固的方式为通过螺钉进行紧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既能保证舱体的气动外形,又能极大提高空间利用率,整体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实现了引信结构的小型化、轻量化、模块化,符合现代武器系统的发展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面剖视图;
图中:1-头锥,3-发射天线,4-罩壳,5-毫米波收发组件,6-视频放大器,7-接收天线,9-数字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至图2一种小型化雷达引信结构,包括发射天线3、毫米波收发组件5、视频放大器6、信号数字处理器9、接收天线7;所述毫米波收发组件5、视频放大器6、信号数字处理器9均为圆柱形,且毫米波收发组件5、视频放大器6信号数字处理器9依次两两之间在圆周方向对称连接紧固;所述发射天线3、接收天线7紧固在毫米波收发组件5、视频放大器6、信号数字处理器9的外表面上;发射天线3和接收天线7采用十字对称配置。
所述毫米波收发组件5、视频放大器6、信号数字处理器9均为圆柱形的设计可最大程度的利用径向空间;而发射天线3和接收天线7采用十字对称配置则有利于天线E面波束覆盖360°空间。
所述毫米波收发组件5的发射和接收端口、发射天线3和接收天线7的馈电口均为波导结构。
所述接收天线7、发射天线3与毫米波收发组件5的信号馈送采用波导直连。
天线采用波导连接,波导口直接与收发组件对接,省去高频收发电缆和接插件。
所述发射天线3和接收天线7的波导口前后错位安装。波导口前后错位设计便于收发组件的发射和接收部分设计空间相对独立,有利于保证收发隔离度。
还包括头锥1,头锥1在圆周方向紧固于毫米波收发组件5的外表面上。该设置即可保证导弹的气动外形。
所述头锥1采用可承受700℃的驻点高温的耐热材料。
还包括套在毫米波收发组件5、视频放大器6和信号数字处理器9的外表面上的罩壳4,罩壳4紧固在圆周对称方向。
头锥、罩壳套在组合体外的设置可保证舱体气动外形以及内部信号的物理保护和电磁屏蔽
所述紧固的方式为通过螺钉进行紧固。
本发明打破了框架固定组合的常规设计方法,采用组合间相互连接的方式,组合间的电源线和信号线从舱外壁挖槽走线,线间连接不用接插件,用转接印制板焊接,既省去了通用接插件占用的空间,而且方便调试时对中间信号的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61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