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医脉象检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418535.6 | 申请日: | 2013-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4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磊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医 脉象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医脉象检测系统,用于中医脉象的实时采集、分析,并得出诊疗结论、提出保健建议。
背景技术
中医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数千年来,关于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中医师通过手指触压患者寸口桡动脉的寸关尺三个部位,并施加浮、中、沉三种不同的压力,来感受患者脉搏的变化。脉搏的沉浮、强弱、形状、宽度、节律等信息,被称为脉象。
脉象的种类很多,中医文献常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呈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掌握脉象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有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脉象了解患者的机体内的状况。然而,传统的中医诊脉对医生的经验依赖很大,并且有很大的主观性,无法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不利于诊脉技术的传承和推广。传统中医关于脉诊经验的传承一般通过口述、图像或文字,基本为定性判断。受限于技术手段,很少有中医人士进行定量描述,这样容易导致同一脉象在不同的医生看来却有不同的结果,耽误后续诊疗。而且,医生普遍缺乏对于被测人的脉象的长期记录,对于被测人之前的身体状况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判断,这样很容易造成误诊。另外,被测人一般只有身体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之后才会去医院要求诊断,这样也难以达到“中医治未病”、预防为主的良好效果。诸如此类,目前的中医诊疗体系结构已经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对于我国传统中医的发扬光大带来了不小困扰。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关于中医脉象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随着对于脉象定量化的研究不断深化,市面上不断出现一些脉象分析装置或设备。但这些装置或设备的要么体积较大,或者结构较为复杂,或者不具备远程通信能力,或者无法同时对寸、关、尺三点同时检测,或者不具备实时采集、分析功能,或者不具备异常脉象情况下的预警和及时处理能力。下面分别作出对比和说明。
专利号为200610119382的中国发明专利“多点式、三部位、自动加压式中医脉搏检测装置及其方法”,采用了带浮梁的悬臂式结构,可调节取脉位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同时也选择寸、关、尺三部位进行压电式传感器进行信号采集,达到了准确提取脉象的目的。但是,采用的压电式传感器为硬质探头,采集过程中容易对人体皮肤产生一定压痛感甚至损伤,舒适感较差。而且受试者的肢体抖动会对取脉压力造成较大影响,使得采集结果的准确度变低。另外,由于结构较为复杂,便携性受到了影响,更无法实现实时采集和远程通信的功能。
专利号为201110439661的中国发明专利“基于柔性阵列传感器的多路脉象检测装置”,采用了柔性阵列传感器,形成了能够采集多路脉象的检测装置,较好地避免了压电式传感器作为硬质探头对人体的不适应感,且实现了脉宽、脉搏波三维传导地形图的多路检测功能。但是,所述压力控制装置为水银柱式,对其操作和装置本身略显复杂,也无法实现便携、移动的目的,更无法实现实时采集和远程通信的功能。
专利号为201110103076的中国发明专利“基于移动通信终端的数字化中医脉象诊断系统”,采用了数据采集装置、微控制器、蓝牙适配器、移动通信终端和医疗服务中心后台服务器,组成了一套诊断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性价比高等优点,适用于远程中医诊脉。而且,在传感器采用三个FVDF压电薄膜传感器,辅助气泵、气囊等装置控制切脉压力,也较好实现了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但是,虽然该发明与本发明在整体架构上较为相似,但该发明中使用的气泵、气囊等装置却较为复杂,且实现的方式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另外,对于移动通信终端与采集前端、后台服务器之间的沟通连接方式的阐述也不够充分合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在功能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借助移动互联、物联传感网和云计算等电子信息技术,以更好将中医诊脉融入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助于中医精神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提出了一种中医脉象检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脉象信号采集分析装置、移动智能终端、后台服务器平台,及其之间连接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
现在分别阐述如下:
(1)脉象信号采集分析装置采用圈状结构,缠绕于手腕周围,该装置具有中医脉象信号的检测和分析功能,并能够将检测的原始信号和分析后的数据通过无线蓝牙的方式实时上传给移动智能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磊,未经王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85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