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及其制备与调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19542.8 | 申请日: | 2013-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4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许向东;黄锐;蒋亚东;姚洁;敖天宏;何琼;马春前;孙自强;温粤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 | 分类号: | H01P1/20;H01Q17/00;G02B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典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徐丰;杨保刚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材料 单元 结构 及其 制备 调控 方法 | ||
1.一种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包括五层,由上至下依次为表层金属(5)、上层介质(4)、中间层金属(3)、下层介质(2)、底层金属(1),其中,表层金属(5)及中间层金属(3)为环型,且这两层金属环之间同时存在重叠区域与未重叠区域,底层金属(1)为连续的金属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金属(5)的尺寸与中间层金属(3)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介质(4)和下层介质(2)为聚酰亚胺薄膜、或氮化硅薄膜、氧化硅薄膜、非晶硅薄膜、氮氧化硅薄膜、氧化铝薄膜、氧化铪薄膜、氧化铝铪薄膜当中的一种,或者是它们的复合膜,
上层介质(4)的厚度为10nm~10μm,下层介质(2)的厚度为50nm~40μm,上层介质(4)与下层介质(2)的介电常数为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其特征在于,表层金属(5)、中间层金属(3)以及底层金属(1)为Au、或者是金属Al、Ti、TiNx、TiSix、TiWx、W、WSix、Ni、NiSix、Ta、TaNx、Fe、Pt、Cu、Ag、NiCrx当中的一种,或者是它们的复合膜,所述表层金属(5)、中间层金属(3)以及底层金属(1)的电导率为2×105~1×108S/m,厚度为5~2000nm。
5.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①清洗衬底,然后用高纯氮气吹干,备用;
②在衬底的表面,利用反应器沉积一层厚度为5~2000nm的金属连续膜,作为多层超材料的底层金属(1);
③在上述金属连续膜的表面,旋涂一层厚度为50nm~40μm的介质膜,作为多层超材料的下层介质层(2);
④利用反应器,在介质层的表面,沉积多层超材料的第二层金属膜,厚度为5~2000nm;
⑤利用刻蚀的方法,按照设定的尺寸,通过掩膜,对第二层金属膜进行选择性刻蚀、直至暴露出下面的下层介质层(2),形成多层超材料的中间层环状金属结构(3);
⑥在上述金属膜的表面,旋涂一层厚度为10nm~10μm的介质膜,作为多层超材料的上层介质层(4);
⑦利用反应器,在上层介质层(4)的表面,沉积超材料的第3层金属膜,厚度为5~2000nm;
⑧利用刻蚀的方法,按照设定的尺寸,通过掩膜,对第3层金属膜进行选择性刻蚀、直至暴露出下面的上层介质层(4),形成多层超材料的表层环状的表层金属(5)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①中所用的支撑衬底为单晶硅片,或者为氮化硅薄膜、非晶硅薄膜、氧化硅薄膜、氮氧化硅薄膜、聚酰亚胺薄膜、聚乙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砷化镓薄膜当中的一种,或者是它们的复合膜。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的性能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的性能通过改变谐振金属图形、金属与介质材料参数进行调节;
多层超材料单元结构的性能通过改变该多层超材料的表层金属(5)及中间层金属(3)两层金属环的尺寸、两环的重叠区域的宽度、以及两环的未重叠区域的宽度来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954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