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作用液力缓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0112.8 | 申请日: | 2013-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86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罗天洪;贺海燕;李富盈;崔庭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57/02 | 分类号: | F16D5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用 液力缓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速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在汽车高速和低速行驶时分别进行制动的双作用液力缓速器。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系是汽车安全行驶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随着发动机技术发展和道路条件的改善,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单次运行间隔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行驶动能大幅度的进步,从而使得传统的摩擦片式制动装置越来越不能适应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需要。由于频繁或长时间地使用行车制动器,出现摩擦片过热的制动效能热衰退现象,严重时导致制动失效,威胁到行车安全。车辆也由于频繁更换制动蹄片和轮胎导致运输本钱的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题目,应运而生的各种车辆辅助制动系统迅速发展,液力缓速器就是其中一种。
现有的液力缓速器通常采用单一的制动控制方式,即通过转子带动叶片旋转,叶片将油液甩向定子,定子产生阻力矩对叶片形成反作用力达到制动的目的,此种制动控制方式对车体的行驶速度无区分,高速和低速行驶时,均通过该制动方式实现制动,制动反应不够灵敏,并且容易使得油液在低高速混合式情况下产生大功率输油现象,大大增加了油液循环量;并且,现有的液力缓速器通过设置压缩空气比例调节阀实现将油液压入传统缓速器转子内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较长的响应时间,控制油液过程较为复杂,响应速度也不够理想,从而造成缓速器执行时间较长,影响了缓速器的制动效率;另外,现有的液力缓速器多与变速器并联传动连接,不但传动效果不好,而且在缓速器空转时容易存在泵气损失,造成传动功率较低,并且并联传动往往使得变速器传动轴与缓速器的传动不能同步进行,缓速器需要较长的响应时间,从而不能够及时对车速进行制动,严重时甚至会发生事故。
因此,需要对进行现有的液力缓速器进行改进,对车体高速和低速行驶状态下的制动方式进行区分,提高低速状态下的相对制动力,并保持高速状态下的较大制动力,同时提高制动响应速度,省略控制油液量的复杂过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制动效率,并且使得缓速器与变速器同步连接,减少缓速器空转时的泵气损失。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双作用液力缓速器,对车体高速和低速行驶状态下的制动方式进行区分,提高低速状态下的相对制动力,并保持高速状态下的较大制动力,同时提高制动响应速度,省略控制油液量的复杂过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制动效率,并且使得缓速器与变速器同步连接,减少缓速器空转时的泵气损失。
本发明的双作用液力缓速器,包括壳体、控制系统以及与所述壳体连通的热交换器和油箱,所述壳体内腔设置有叶轮和用于高速制动时向所述叶轮喷油的高压喷油装置,所述高压喷油装置将所述壳体内腔分隔成用于所述叶轮工作的真空工作腔和用于储备高压喷射油液的储油腔,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真空工作腔和储油腔的油道,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储油腔连通的低速制动出油口和与所述真空工作腔连通的高速制动出油口,所述低速制动出油口和所述高速制动出油口均启闭式连通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外并用于高速制动时控制所述高压喷油装置工作的控制阀。
进一步,所述高压喷油装置包括与壳体内壁密封固定连接的固定盘和与所述固定盘同轴紧靠设置的旋转盘,所述旋转盘和所述固定盘上沿圆周径向对应设置若干个可相通的矩形槽,所述旋转盘由所述控制阀控制旋转实现矩形槽的连通。
进一步,所述矩形槽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与所述叶轮的叶片的布置结构相适应。
进一步,所述叶轮与变速器的输出轴同步串联分离连接。
进一步,所述叶轮通过一分离连接装置实现与变速器输出轴的同步串联分离连接,所述分离连接装置包括与变速器输出轴花键连接的接合齿圈Ⅰ、与所述接合齿圈Ⅰ同轴设置并与所述叶轮固定连接的接合齿圈Ⅱ和同步串联分离连接所述接合齿圈Ⅰ和接合齿圈Ⅱ的离合器式同步器。
进一步,所述控制阀为旋转电磁阀,所述控制阀通过一外套于变速器输出轴的管套实现与所述旋转盘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制动踏板、传感器和电子处理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制动踏板上并用于检测制动踏板位移,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电子处理器相连接并将对所述制动踏板位移分析做出的电子信号传向所述电子处理器,所述电子处理器与所述离合器式同步器和所述控制阀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01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