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餐厨垃圾分解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1477.2 | 申请日: | 2013-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8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绳以健;何永水;刘玉德;王新全;胡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8;C12N1/14;B09B3/00;C12R1/125;C12R1/865;C12R1/69;C12R1/885;C12R1/685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徐宁 |
地址: | 10001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分解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涉及一种餐厨垃圾分解菌剂,还涉及该餐厨垃圾分解菌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持续增加。生活垃圾中餐厨垃圾约占37%~62%,餐厨垃圾于普通垃圾相比其特点为:1、油脂含量高,粘性大;2、盐分含量高,微生物不易存活;3、堆放密度大,不易通风;4、含水率高;5、有机质含量高。餐厨垃圾处理不当就会腐烂变质,散发恶臭,传播细菌和病毒,滋生蚊蝇,污染环境。但从另一角度讲,餐厨垃圾具有丰富的营养元素、高有机物及无机盐含量,能合理处理会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资源。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对我国这样人均资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也是我国面临的迫切问题。
目前,微生物技术在餐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好氧堆肥化技术与“就地处理”理念的结合是餐厨垃圾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现有技术多采用60~80℃的高温工艺,设备运行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餐厨垃圾分解菌剂。
本发明所提供的餐厨垃圾分解菌剂,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物质混合而成:枯草芽孢杆菌30~50份、酿酒酵母10~30份、米曲霉10~30份、绿色木霉10~30份、黑曲霉10~30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菌剂具体为如下四种的一种:
(I)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物质混合而成,枯草芽孢杆菌30份、酿酒酵母10份、米曲霉10份、绿色木霉10份、黑曲霉10份。
(II)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物质混合而成,枯草芽孢杆菌45份、酿酒酵母20份、米曲霉20份、绿色木霉15份、黑曲霉20份。
(III)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物质混合而成,枯草芽孢杆菌40份、酿酒酵母15份、米曲霉15份、绿色木霉25份、黑曲霉15份。
(IV)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物质混合而成,枯草芽孢杆菌50份、酿酒酵母30份、米曲霉30份、绿色木霉30份、黑曲霉30份。
所述菌剂中,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有效含量为75亿cfu/g;所述酿酒酵母的有效含量为15亿cfu/g;所述米曲霉的有效含量为15亿cfu/g;所述绿色木霉的有效含量为7亿cfu/g;所述黑曲霉的有效含量为15亿cfu/g。
在本发明中,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具体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ICC10066;所述酿酒酵母具体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ICC1219;所述米曲霉具体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CICC2119;所述绿色木霉具体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CICC13038;所述黑曲霉具体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ICC2106。以上各菌株均可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获得。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所述菌剂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所述菌剂的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枯草芽孢杆菌、所述酿酒酵母、所述米曲霉、所述绿色木霉、所述黑曲霉分别单独进行菌株培养,将各菌株培养物干燥,获得各菌株单一菌粉;
(2)取如下重量份数的各菌株单一菌粉混合,得到所述菌剂: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单一菌粉30~50份、所述酿酒酵母的单一菌粉10~30份、所述米曲霉的单一菌粉10~30份、所述绿色木霉的单一菌粉10~30份、所述黑曲霉的单一菌粉10~30份。
在上述方法中,步骤(1)中,对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进行菌株培养的培养基,溶剂为水,溶质及浓度如下:玉米粉10~15g/L(如10~13g/L或12~15g/L,具体如10g/L、12g/L、13g/L或15g/L)、葡萄糖3~8g/L(如3~5g/L,具体如3g/L、4g/L或5g/L)、豆饼粉18~22g/L(如18~20g/L,具体如18g/L或20g/L)、鱼粉3~8g/L(如3~4g/L,具体如3g/L或4g/L)、碳酸钙5~10g/L(如6~8g/L,具体如6g/L、7g/L或8g/L)、硫酸铵0.8~1.0g/L(如0.8~0.9g/L,具体如0.8g/L或0.9g/L)、磷酸氢二钾0.1~0.5g/L(如0.2~0.3g/L,具体如0.2g/L或0.3g/L)、硫酸镁0.1~0.3g/L(如0.1g/L、0.2g/L、0.3g/L)、硫酸锰0.1~0.3g/L(如0.1g/L);pH为自然p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14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