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越障载运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1641.X | 申请日: | 2013-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8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姚燕安;武建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61/10 | 分类号: | B62D61/10;B60B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越障 载运 机器人 | ||
1.一种越障载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一种越障载运机器人包括车体(A)和布置在车体(A)上的第一到第五越障车轮(B、C、D、E、F);第一到第五越障车轮(B、C、D、E、F)完全相同,第一越障车轮(B)安装在第二机械臂(A-f)上,第二到第五越障车轮(C、D、E、F)安装在底盘(A-d)的四个顶点处;第一到第五越障车轮(B、C、D、E、F)由车轮内部的独立驱动系统实现车轮外轮廓变形;车体(A)上设置有第一、第二机械臂(A-e、A-f),且第一、第二机械臂(A-e、A-f)由两个第三电机(A-b)驱动实现机器人的越障功能。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越障载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第一越障车轮(B)包括:电机罩(B-b)、第一电机(B-c)、外轮板(B-d)、电机连接件(B-e)、内轮板(B-f)、轮毂(B-g)、变形轮环(B-h)、弧形胎皮(1)、轮板胎皮(2)、辐条(3);
第一电机(B-c)放入外轮板(B-d)中心孔中,并与外轮板(B-d)固定,同时,电机罩(B-b)与外轮板(B-d)固定,保护第一电机(B-c);轮毂(B-g)与内轮板(B-f)安装固定;外轮板(B-d)的非电机安装面与内轮板(B-f)的非轮毂安装面分别转动连接六根辐条(3);电机连接件(B-e)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电机(B-c)的输出轴上,另一端与内轮板(B-f)沿中心布置的安装孔配合固定;与外轮板(B-d)和内轮板(B-f)连接的十二根辐条(3)经端部安装孔分别转动连接于变形轮环(B-h)的十二个变形单元(B-a)上,变形轮环(B-h)一侧配合的六根辐条(3)以间隔一个变形单元(B-a)的形式配置在六个变形单元(B-a)上;外轮板(B-d)与内轮板(B-f)外圈布置轮板胎皮(2)。
3.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越障载运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第一越障车轮(B)上的变形轮环(B-h)由十二个变形单元(B-a)依次连接而成,十二个变形单元(B-a)完全相同;变形单元(B-a)包括:第一曲杆(B-a-1)、第二曲杆(B-a-2)、第三曲杆(B-a-3);第一到第三曲杆(B-a-1、B-a-2、B-a-3)外形特征完全相同:第一到第三曲杆(B-a-1、B-a-2、B-a-3)分别由凸弧和凹弧组成,第一到第三曲杆(B-a-1、B-a-2、B-a-3)的两端和中部布置有安装孔;第一、第二、第三曲杆(B-a-1、B-a-2、B-a-3)通过各自中部的安装孔铰接,第一、第二曲杆(B-a-1、B-a-2)凸弧位于中部安装孔同侧,第三曲杆(B-a-3)的凸弧与第一、第二曲杆(B-a-1、B-a-2)的凸弧位于中部安装孔异侧;变形轮环(B-h)中第一个变形单元(B-a)的第一、第二曲杆(B-a-1、B-a-2)凸弧端安装孔与第二个变形单元(B-a)第三曲杆(B-a-3)的凸弧端安装孔转动配合,第一个变形单元(B-a)的第三曲杆(B-a-3)的凹弧端安装孔与第二个变形单元(B-a)的第一、第二曲杆(B-a-1、B-a-2)的凹弧段安装孔转动配合;按照上述两组变形单元(B-a)的连接方式将十二个变形单元(B-a)依次连接,构成变形轮环(B-h);每一个变形单元(B-a)的第一到第三曲杆(B-a-1、B-a-2、B-a-3)凸弧端布置弧形胎皮(1);轮环(B-h)在完全展开状态下外轮廓曲线为圆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164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