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布与其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25118.4 | 申请日: | 2013-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9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应丞武;吴昌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元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04 | 分类号: | B32B37/04;B32B27/12;B32B27/30;B32B7/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须一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与其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透气防水薄膜的多层布,还特别涉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聚四氟乙烯(PTFE)是氟取代聚乙烯(PE)中所有氢原子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抗酸、抗碱、与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且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同时,PTFE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它的摩擦系数极低,所以可作润滑作用,亦为不沾锅和水管内层的理想涂料。在布料应用上,聚四氟乙烯具有防水透气性。一般而言,若要让PTFE膜附着于布料上,通常需采用点胶或面胶等方式黏着PTFE膜与布料。若点胶的密度过低,易让PTFE膜自布料上脱落。若点胶的密度过高(或采用面胶),则会影响PTFE膜的透气度。此外,在形成胶状物于PTFE膜上后,均需在短时间内加工以避免胶状物硬化而失去黏着特性。换言之,PTFE层与胶状物在加工前是分开存放,在加工时才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即使采用相同的PTFE膜与胶状物,也可能因加工参数的差异,而无法确保每次加工形成的PTFE膜/胶/布料具有一致的质量。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新的方式黏合PTFE膜与布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多层布及其形成方法。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布的形成方法,包括:混合聚四氟乙烯粉末、乙烯单体、煤油、与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形成黏稠的混合物;以三道滚轮压合混合物后形成薄膜;加热薄膜的表面,使乙烯单体在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多个链状的聚乙烯,且链状的聚乙烯的主链与聚四氟乙烯互相嵌置,其中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突出于薄膜的表面并聚集成块;施加不规则的局部光源能量至薄膜的表面,以碎裂上述的聚集成块的聚乙烯的末端;加热碎裂后的聚乙烯末端,使其熔融成胶后热压合至布料。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布,包括:透气防水薄膜,包括:膜状的聚四氟乙烯;以及多个链状的聚乙烯,其中链状的聚乙烯的主链嵌置于膜状的聚四氟乙烯中,且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露出膜状的聚四氟乙烯的表面且未聚集成块,以及布料,其中布料与透气防水薄膜之间以链状的聚乙烯的末端黏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透气防水薄膜中的聚乙烯与PTFE可长久共存。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4、及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形成透气防水薄膜的工序剖视图。
图3是对应图2的俯视图。
图6是对应图5的俯视图。
图7至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形成透气防水薄膜的工序剖视图。
图10至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形成多层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将PTFE(聚四氟乙烯)粉末、乙烯单体、煤油、及Ziegler-Natta催化剂混合后形成黏稠的混合物,再经由三道滚轮将混合物压合成薄膜10。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主催化剂为TiCl4,副催化剂为三乙基铝。
接着如图2所示,加热薄膜10的上表面,使薄膜10中残留的煤油朝薄膜10的上表面移动,连带使乙烯单体朝薄膜的上表面移动。在加热过程中,混掺在PTFE粉末中的乙烯单体将在Ziegler-Natta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形成链状的聚乙烯11于膜状的PTFE13中。由于煤油带动乙烯单体朝薄膜上表面移动,而导致链状的聚乙烯11的末端与膜状的PTFE13产生固相分离。链状的聚乙烯11的末端将会露出膜状的PTFE13的上表面并聚集成块11A,而链状的聚乙烯11的主链11B将会嵌入膜状的PTFE13中。图3是图2结构的俯视图。由图3可知,在膜状的PTFE13上表面上,链状的聚乙烯末端聚集成块11A呈不规则排列。上述加热薄膜10使聚乙烯11的末端与膜状的PTFE13固相分离的温度,约介于125℃至140℃之间。若加热的温度过低,则无法使聚乙烯的末端与PTFE产生相分离。若加热的温度过高,则链状的聚乙烯末端聚集成块11A的程度过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元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元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251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移动神经网络的高程异常拟合内插计算方法
- 下一篇:一种片材的处理方法